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征文化是以长征精神为核心,反映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展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文化。其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底蕴,是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数字技术的变革为长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将长征文化与青年集体记忆建构有效结合,不仅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任务。
数字赋能长征文化创新性传播。随着数字化战略深入推进,数字化技术赋予了长征文化更多可见性和可能性,使长征文化得以跨越时空界限。让长征文化的传承创新焕发勃勃生机,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科技,让文化传播走出静态、单一的展示形式,更具互动性和新鲜感,为人们提供全新的体验。
一是再现长征历史风貌。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长征的路线、重要事件、关键人物、历史照片等素材以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形式展现出来,创造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更直观、深入地了解长征历史、感悟长征精神,传承和弘扬长征文化、历史文化。二是激活长征遗址魅力。对长征沿线的重要遗址和文物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借助数字化采集、存储、加工等技术,进行三维扫描、建立数字模型,让长征遗址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三是丰富长征故事呈现。利用VR、AR等技术,“再现”长征故事,例如,通过虚拟现实场景重现“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使体验者仿佛“亲临”摇摆的铁索桥,置身于枪林弹雨之中,切身感受战士们英勇冲锋的壮烈场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四是拓展长征精神教育。建立数字化平台整合丰富的长征历史资料和教育资源,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学习和交流渠道。开发相关的教育课程和互动游戏,让长征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其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数字赋能长征文化和记忆有效传承。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长征文化蕴含的团结奋斗精神,对帮助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顾全大局、向上向善的集体记忆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长征文化在青年群体传播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难点,如价值观差异、圈层壁垒、技术异化等问题。实现长征文化与青年群体集体记忆的有效衔接,需要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注重内容与技术的有机结合,让长征文化更加贴近青年,让青年不排斥、不跳过、想了解、想体验,提高其对长征文化的感知度。
一是“回溯”长征历史,感悟红色征程。通过数字化手段回溯长征的伟大开端,以及长征途中的重要事件、历史人物和精神内涵,尤其要结合青年一代的爱好,打造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穿越”到长征途中,跟随着红军的脚步,跨越崇山峻岭,“触摸”长征遗址,追寻历史风貌,感悟红色征程的艰辛与辉煌。同时,设计富有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科技性的文创产品,把长征文化巧妙融入创意,力求产品在充分体现长征元素的同时,兼具实用性和美观度。让长征历史的“打开方式”更加多元、有趣、生动。二是长征场景“再现”,构建记忆空间。创建线上纪念空间,使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纪念话题并展开互动,其新颖且低成本的参与方式能够成为长征文化传播构建记忆空间的重要场域,实现集体记忆的整合与串联。三是“重塑”长征原型,激发情感认同。长征文化作为承载着严肃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精神内核,诸如“独臂政委余秋里”“断肠就义红军师长”“红军过雪山”“草地情”等人物及故事,以及由此创作出的《长征》《血战湘江》《红军不怕远征难》等文艺作品。借助数字技术搭建沉浸式场景,打造长征数字“原型”,让青年在全方位视听交互体验中实现对长征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激发青年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四是“用活”长征文物,增强互动体验。纪念场馆内展出的历史文物作为携带革命精神的符号载体,对深化青年群体集体记忆的感知和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长征相关的博物馆要充分挖掘文物的“物叙事”潜能,让文物“活起来”。以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为例,馆内陈列的每一件文物,诸如马灯、绣球草鞋、行军锅等看似平凡而普通的物件,背后蕴含的都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要积极创新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手段,让青年深入了解革命历史,进行具象化的互动体验,亲自触摸历史的脉搏,使青年成为长征历史与红色文化的主动探索者与传播者,进一步增强他们对长征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作者分别系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