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三湖河口水文站,操作员在电脑上点击“一键起飞”,一架无人机便从自动机库中腾空而起,以15米/秒的速度沿着黄河进行飞行巡检,并实时传回高精度图像。
三湖河口水文站的无人机自动机库。
“我们主要负责监测黄河干流水位、流量、含沙量、凌情、气温等项目,每日定时开展河道凌情自动化巡查与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任务。”三湖河口水文站副站长李钰璟告诉记者,“与水文测站、人工巡查等传统手段相比,无人机自动基站具有灵活性强、覆盖面广和数据采集能力强等特点,为宁蒙河段防凌决策提供了高效准确的凌情数据信息。”
三湖河口水文站无人机基站的实时监控画面。
据了解,无人机自动基站可以提前设定航线任务计划,无人机按照设定的航线和时间,自动采集河道冰凌照片、视频、热红外影像,并实时传回无人机应用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关键凌情要素全方位、高精度的自动化监测。
随后,记者又来到位于临河区的黄河湿地公园,眼前的黄河停下了奔腾的脚步,冰面平整如镜,岸边矗立着20米高的国家防汛测报设施,一条十几米长的银色钢架延伸至冰面上方,钢架末端的摄像头正对河面,精准监测着凌情汛情。
临河区黄河湿地公园里安装的国家防汛测报设施。
“实时在线监测视频平台共分为六大基础模块,支持市局与旗县多用户、不同权限、实时操作、无缝接入,实现了各站点高清视频、水位、雨量、风速、风向、湿度等要素实时在线监测传输,及时了解重点险工段的气象、水位、流量变化及河道实时情况,水位超警戒自动预警,通过4G/5G/北斗卫星等网络上传至监控中心,实现了全市35处黄河险工信息化管理。”巴彦淖尔市水利局水利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康宇飞介绍。
巴彦淖尔市水利局工作人员在实时在线监测视频平台工作。
黄河巴彦淖尔段总长333.5公里,沿黄堤防长度274.851公里,涉及5个旗县区的9个乡镇、50多个行政村,共有险工段35处,长度124.4公里。2022年至今,巴彦淖尔市累计投入资金475.94万元,实现了险工段实时在线监测视频系统全覆盖,极大提高了巡堤查险工作效率和河道管护水平。
直升机巡护黄河。
日前,一架航空应急直升机在黄河上空盘旋,整条黄河尽收眼底,在险工段位,直升机几乎降到冰面,工作人员通过肉眼,便可直观精准掌握凌情。
“我们每周进行两次直升机巡护,这种方式具有反应速度更快捷、观察视野更开阔等特点,可以更加直观、全面观测到黄河两岸各险工段、流凌密度、封河进度等情况,为科学研判凌情、及时处置险情,确保平安度汛提供有力支撑。”巴彦淖尔市应急管理局综合减灾科科长张国库说。
此外,为打好防灾减灾救灾主动仗,巴彦淖尔市创新建立了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六个体系”,即灵敏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清晰明确的岗位责任体系、顺畅可靠的监测预警体系、布局到位的应急保障体系、坚强有力的应急处置体系、扎实有效的评估复盘体系。通过实践应用,“六个体系”取得明显实效,并在全国得到推广借鉴。
巴彦淖尔市储备的防凌防汛物资。
目前,巴彦淖尔市已经全面做好黄河开河防凌准备工作,已落实防凌队伍19258人、抢险机械992台套,储备铅丝165吨、块石17.37万立方米、土方4.61万立方米、编织袋13.17万条、吨包1.938万条、土工布7600平方米、铅丝网片4.47万平方米、宾格石笼7.52万平方米。各级水利部门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和巡查守护,及时掌握天气、水文、冰情、河流状况及工程情况等信息,确保黄河凌汛安全稳定。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