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和孩子做朋友,还是先给孩子立规矩?专家支招:要这样做才合理

敖爸聊教育 2022-07-17 19:09:10

家庭教育方法千姿百态,但有一种说法现在非常流行,那就是“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也就是说父母要尊重孩子,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

但我们透过“父母和孩子做朋友”背后的现象,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不懂基本的规矩,尤其是缺乏边界感。

父母在孩子面前到底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合理?在给出答案之前,我先说说我所看到的现象。

01

A同学的家长是一位从事英语教学的大学老师,由于工作上的关系,在新冠疫情以前经常跑国外交流,比较认可国外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认可父母要尊重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的做法。为此,他从小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上幼儿园。

几年过去了,孩子差不多要上小学一年级了,由于国外突发新冠疫情,孩子被迫接回国内上小学。

在父母看来,孩子虽然只是在国外上了几年幼儿园,但这几年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打下这么好的基础,与在国内上幼儿园的同类孩子相比,应该在各方面占据优势。为让这种“优势”发扬光大,父母还主动提出和孩子交朋友。

但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孩子除了在英语口语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之外,在其它很多方面的表现都远不如同龄人。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由于这孩子从小就被A家长灌输了“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朋友关系”,在家中习惯了不受约束的他经常在课堂上我行我素,怼起老师来毫不客气,就连老师正常布置家庭作业,都被认为是侵犯了自由权利。

老师不得已找A家长沟通,要其配合对孩子进行教育,可A家长却不以为然,认为他和孩子之间是朋友关系,大人要尊重孩子,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这貌似合情合理的理由,一时间竟让老师无言以对了……

我们不要以为A家长只是个例,实际上,类似A家长做法的家长大有人在。比如B家长、C家长……,

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本该立规矩的年龄、跟孩子做朋友。

几年过去了,这些孩子无论是在行为表现还是在学业上,都是班上垫底的,而且每况愈下,并没有出现他们父母当初所期待的优秀表现,相反,就连他们家长自己都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束手无策了。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想当然的事情,我们每一个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都要学会对教育进行深度思考。

02

父母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父母真的适合和孩子做朋友吗?

首先,我的观点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但必须得有一个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先给孩子建立基本规矩意识,而这恰恰被很多家长忽略了。等到孩子有了规矩之后,再来谈跟孩子做朋友的事情。

换句话说,就是家长要以教育为先,有余力再和孩子做朋友。

这是基于教育规律以及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而言的,这样才不会在教育路上走偏了方向。

这就好比一些家长,从小没有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只是一味地溺爱孩子,以为现在这么爱孩子,孩子将来长大了就一定会爱父母的。最后往往事与愿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爱孩子没有错,但不能只看眼前,而要为孩子的长远未来着想。

当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正是对他们立规矩的最好时机。如果家长不考虑这一点,在孩子还不具备衡量和判断事物的能力的情况下,就着急着要和孩子做朋友,表面上看起来民主、和谐,实际上再背后隐藏着家庭教育危机。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在本该为孩子立规矩的年龄,贸然跟孩子做朋友。

03

在前段时间,网传高铁上一熊孩子猛踹前座桌板的新闻,但妈妈在边上视而不见,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这起事件也引发了很多网友的热议。

在这起事件中,熊孩子的行为是典型的没有“边界感”,严重干扰和影响到别人。虽然错在熊孩子身上,但追本溯源,熊孩子缺乏“边界感”行为的根源在于其父母。

“边界感”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要了解和践行的概念。

所谓边界感,简单理解就是在人际关系中要掌握适当的分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互不干扰。

就好比在高铁上,高铁是一个公共场所,每个旅客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一个有边界感的孩子,是断然不会用脚去踹前面旅客的座椅。

而边界感意识的形成,主要是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有意识地打造边界感。

不难想象,当父母出于和孩子交朋友的目的,很有可能让孩子模糊了边界感。缺乏边界感的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因为自己的出格行为而招人讨厌。

没有边界感的孩子,人际关系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也许用不了几年,就会失去很多的朋友。

缺乏边界感的孩子,会给人一种永远都长不大的样子。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有边界感。在家庭中,有了合适的边界感,亲子之间才能更好地相处。

就好比之前提到的A家长,恰恰是他们自己本身缺乏边界感,才导致孩子缺乏边界感。

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建立边界感和规则意识,他们接下来就会做出自己觉得很正常、但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令人生厌的行为。

04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和孩子成为人格平等的朋友,不是不可以,甚至是我们在教育上所倡导的。但如果孩子没有规则意识、缺乏边界感,那么,这种做法就会成为家庭教育的一大“灾难”。

父母首先要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然后才是孩子的“同行者”。

先养成了规则意识和边界感的孩子,在和父母成为朋友之后,才能获得更大的正向发展。

0 阅读:39
评论列表

敖爸聊教育

简介:专注0-15岁亲子教育,有效解决父母教育困惑和养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