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半道儿手机没电了怎么办?找路灯试试。近日,有市民欣喜发现,一些路灯杆增设了共享充电宝、无线充电等设备,随取随用,价格优惠,极大方便了大家充电应急。记者走访还发现,除了为手机充电,全市首批路灯充电桩也投入运营。
如果把城市比作“家”,那么街角路边的路灯、候车亭等公共设施就是“家具”。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这些“城市家具”不仅能为市民提供便利,也体现着一座城市的人性化水平。近年来,为了让城市生活更宜居,北京不断拿出绣花功夫打理“城市家具”,从细微处提升其舒适性。比如,公交站台座椅冬天时放垫子、立交桥下斑马线加装发光装置、公交站牌亮起来显示候车时长,等等。如今在科技加持下,多功能路灯杆亮相街头,让城市生活又添了几分家的温度。根据最新发布的《多杆合一建设与管理规范》,未来还将有更多多功能路灯杆上岗。
当然,智慧公共设施不是摆设,确保其“芯明眼亮”、功能在线,离不开后续维护。以北京为例,这些年陆续为公共设施增设二维码,约有520余万件纳入网格化管理。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就能快速了解设施基本信息,还可在线报修、投诉等。但也要看到,整体维护水平提升的同时,部分公共设施长久失修、常年失明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智慧公共设施从“上新”到“常新”,还需拿出更多管理巧思与耐心。其中,街道社区尤其要“眼尖”“腿勤”,加强日常巡护,防止人为破坏;广大市民也不妨行动起来,有问题随手拍,共同提升城市生活的便利度。
“人民城市为人民”。放眼未来,随着5G技术推进,物联网概念深入,智能公共设施有望在大城精治、服务市民中发挥更大效能。高龄老人识路费劲,如何通过指路牌“一键查询”功能,让其出行更便捷?残障群体出门磕绊,如何依托数字技术“增强”盲道感应,让出行更顺畅?种种细节,关乎生活便利度,也体现着城市温度。
不管形式如何创新,技术如何加持,优化“城市家具”的落脚点都是为人服务。重视实际使用功能,充分听取市民意见,好事就能办出好效果,给城市建设加分,为美好生活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