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为政首,地为粮基。高标准农田凭借卓越的粮食产出和稳定供给能力,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2024年,哈尔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37.73万亩。目前,全市共有高标准农田1240万亩,占基本农田总面积45%。冰城黑土地上,稳固的“压舱石”悄然筑起。
刚刚过去的一年,哈尔滨进行“小池改大池”格田化改造,进一步提升粮食亩单产;推行高标准农田大农机作业,为丰产丰收增强保障;多措并举护好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黑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谱写新的精彩华章。
“小池改大池”每亩多打300斤粮
隆冬时节是高标准农田施工的“黄金期”。在哈尔滨市巴彦县的一块高标准农田里,钩机、铲车“抹除”一条条田埂、平整田地,通过“小池改大池”,让“粮田”变“良田”。
君阳瑞利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利民告诉记者:“去年年初进行了格田化改造,小地块儿被改成占地20亩的‘大格田’。通过改造,高标准农田生产标准更高了,不但粮食产量提高了不少,管理起来也更科学、更省劲儿了。今年,改造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
在哈尔滨市延寿县东安村,全村264块稻田通过“小池改大池”,汇成了64块“大方田”,2024年粮食产量提升了一大截儿。
“我家20亩地,原来是8个‘小池’,现在是两个‘大池’,田埂少了6条,多出不少种植面积,还新修了水渠。秋天一算账,每亩多打了300斤粮。”东安村村民李春民说,“小池改大池”省水、省肥、省人工,降低了种植成本,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在哈尔滨市尚志市龙王庙村,格田化改造给乡亲们带来了的实惠更多。龙王庙村“第一书记”刘力嘉介绍,有了更高规格的高标准农田后,村里引进推广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模式,以“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新模式,打造了“稻客厅+农业科普培训基地”、体验式稻米加工厂、稻米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农业田园综合体,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逐步建成。
高标准农田的“高”,不止于粮食产量的高,还包括建设、管护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逐步把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哈尔滨市推进了“小池改大池”格田化改造,让每一寸高标准农田都发挥出应有作用。
大机械作业保障稳粮增收
高标准农田为大机械作业提供了极大便利,有力推动了“五良”融合发展,成为稳粮增收的关键要素。
哈尔滨市巴彦县西集镇有一个鲜食玉米基地,万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经济示范区由巴彦县嘉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村民国立超是全村首个带地入社的农民,他现在的身份是一名农机手。每年从春耕到秋收,他一人管控着上千亩地。高架喷洒车一趟作业横扫30余条垄,“水肥一体管理”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
“鲜食玉米产业需要抢农时,基地参照加工车间的产能采取分茬种植,大机械作业保障每一茬玉米在最佳成熟期上生产线,最快速度抢占市场。”国立超告诉记者,以前农田不平、旱涝不均,同一块地的玉米口感不一。实现高标准农田配合“五良”融合作业后,促进了产品“标准化定制”,带来的好处一眼可见——产出的鲜食玉米果穗整整齐齐、鲜嫩多汁,好吃又好看。
在巴彦县巴彦港镇五星村的高标准农田里,5000亩地归52岁的陈大刚一人管。身为合作社的“飞手”,他能熟练操控无人机为稻田施肥,一上午就能完成四五百亩地的作业。
虽然年龄不算小了,但陈大刚说自己还是“新农人”。几年前,巴彦县组织“新农人”培训,陈大刚第一个报名,成为全村首个“飞手”,已有7年“慧”种田经历。近几年,种了半辈子地的陈大刚对现代农业有了全新认知。
说起高标准农田的好处,陈大刚说:“一个人管这么多地,这要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如今,不仅种地‘双脚不粘泥’成了现实,高标准农田还给咱添了抗灾保丰收的底气。”
保护黑土地让大粮仓更殷实
农田质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保护耕地,不仅要保证数量,更要注重提高质量,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在哈尔滨市通河县,稻田秸秆全量还田有一系列成熟技术:低温腐熟、粉碎抛撒、深耕翻埋……秸秆全量还田,最大的好处就是培肥地力、增厚黑土层,第二年可节约肥料20%左右,每亩至少节省25元。之后3年内,还田秸秆还会逐年释放肥力。
通河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主任魏冲算了一笔账:传统的秸秆打包离田,“机械操作+人工运送”每亩起码需要50元费用;喷施腐熟剂后秸秆还田,生产成本加喷施成本一共不过每亩地30元,费用完全控制在秸秆全量还田“政府补贴额度”内,农民不用掏一分钱且操作简单易行。秸秆还田后粮食增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成为有效保护黑土地的方法之一。
记者从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24年,哈尔滨市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综合措施,努力提升耕地质量,不断夯实粮食产能根基取得显著成效。2025年,哈尔滨市预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52.5万亩,并将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为实现黑土粮丰增添有力保障,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冰城力量。
哈尔滨日报记者罗彦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