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话
新春的脚步已悄然临近。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今日起,本报推出“新春走基层”专栏,刊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写的报道,展现和美乡村里蕴含的质朴乡愁;记录创新发展中奋斗者的身影;踏入社区小巷呈现温暖故事。我们将用文字与镜头,生动展示活力石家庄、温暖石家庄、奋进石家庄。敬请关注。
“你就吹长笛,老王敲小鼓配合……”寒冬腊月,在栾城区楼底村的“农民俱乐部”屋内,负责人李俊岐有条不紊地分配着舞台角色,为村里即将开展的春节文艺演出做准备。一群能歌善舞的大爷大妈们歌唱农村新生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幸福感洋溢在每一位老人的脸上。
房间里放置了二胡、电子琴、腰鼓等乐器。“这也太齐全了吧,村民都会用吗?”“放下锄头,这里人人都是‘搞艺术的’!”李俊岐自豪地说。
今年74岁的李俊岐是栾城区楼底村村民,他酷爱文艺,作词谱曲、弹奏演唱样样在行。随着经济发展,楼底村周边工厂不断增多,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也随之快速增加。为更好地丰富大家业余文化生活,他和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们于2011年11月成立了这个俱乐部,自费购置音乐器材、音响设备、服装道具等,“我原来在县文化馆工作过,后来辞职开工厂,一直有个文艺梦。”
俱乐部由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00余名成员,不光是附近村镇,还有很多石家庄市里和别的县区的爱好者大老远跑过来加入俱乐部。表演队、战鼓队、民乐队、曲艺队,俱乐部成员分工明确,所有节目都是自己创作、编排、演出。“别看我们来自农村,平均年纪又超过68岁,可我们样样都行。”李俊岐自豪地说,大家既能演小品、快板,也能唱河北梆子、京东大鼓等,还拥有原创节目100多个,每年能到农村、社区、工厂开展公益演出60多场。
俱乐部办得有声有色,村民生活也红红火火。“我是俱乐部成立第二年加入的,刚开始连基本的乐谱都不认识,没想到一把年纪了,现在不仅能带队演出,还能参与到节目的创作中。”今年80岁的战鼓队队长李连庭介绍,像他这样,在俱乐部实现自我价值,丰富业余生活的人还有很多。
今年73岁的李双泉便是其中之一。家住军家营村的李双泉听说楼底村有了个农民自己的俱乐部,还能登台演出,热爱文艺的他,便毛遂自荐加入了俱乐部。
“我加入俱乐部前,身体不好,还生了一场大病,加入俱乐部后,每天忙着唱戏、练琴,生活充实、心情愉悦,身体也结实多了。”李双泉说,以前他只会拉二胡,后来在俱乐部不仅学会了弹电子琴、唱河北梆子,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一天比一天有奔头。
采访的间隙,李双泉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响起。“行,没问题……”李双泉乐呵呵地说:“和朋友约好了,下午去河边唱河北梆子,明天早上去城里公园弹琴。”
“这几年,农村日渐富裕起来,村民的文化需求也日益旺盛,俱乐部的人气儿越来越旺,周围村子甚至县区的人都往这里聚集。”李俊岐说,接下来,他们将以俱乐部为纽带,让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都能在文化的滋养中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记者岳金宏杜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