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汉威科技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1月15日接待博时基金、淡水泉投资、高毅资产、工银瑞信、光大永明资产等49家机构调研。
公告显示,汉威科技参与本次接待的人员共3人,为苏州能斯达董事长、总经理周震,证券事务代表蒋宇辉,投资者关系经理李颖。调研接待地点为腾讯会议。
据了解,汉威科技作为传感器行业的深耕者,拥有二十多年的经验,致力于创新和产业转化,旨在巩固其在国内和国际的领先地位。公司计划在气体传感器领域保持龙头地位,同时拓展环境类传感器和物理量传感器,包括光、力、流量等技术。智能仪表业务板块也将提升行业地位,发展技术升级的气、水计量仪表,并积极发展压力、液位等传感器及泛物联网智能仪表。此外,公司将布局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医疗康养等高成长性领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具身智能领域,汉威科技提供触觉、嗅觉、红外视觉等传感器解决方案,如柔性触觉传感器和惯导类传感器,为机器人执行复杂动作提供感知基础。公司将继续加码前端感知技术和AI技术创新,打造柔性智能传感器,为具身智能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苏州能斯达公司,作为汉威科技集团的一部分,专注于柔性微纳传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公司拥有70余人,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能斯达已建立稳定的纳米敏感材料体系,掌握四大核心技术,确立七大产品系列,并在消费电子、健康医疗、IOT等新兴产业中应用。公司主要在高端消费电子、泛医疗领域以及人机交互领域布局产品,其中部分领域产品成熟度及标品化程度较高,且有稳定订单。能斯达目前已具备四条成熟产线,产能利用率高,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新产线的搭建与试运行。
调研详情如下:
一、介绍汉威科技公司及苏州能斯达公司基本情况
汉威科技投资者关系经理李颖女士向参会人员介绍汉威科技的基本情况和产品情况,苏州能斯达董事长、总经理周震先生向参会人员介绍苏州能斯达公司的基本情况和产品布局。
二、互动交流
Q1:公司对未来战略发展规划如何考虑?
A1:公司深耕传感器行业二十多年,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加速产业转化,全力拓展市场,夯实在传感器领域的国内龙头以及国际知名地位。传感器板块,未来将在强化气体传感器龙头地位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各种环境类传感器;在强化化学类传感器的领先地位同时,积极拓展物理量传感器,包括光、力、流量、柔性技术等,形成产业优势、综合优势。智能仪表业务板块,也将努力提升公司在气体安全仪表领域的行业地位,包括技术、质量、市占率等,同时以市场及客户需求为牵引,发展技术升级的气、水计量仪表;通过自主研发生产、生态合作等方式积极发展压力、液位、雨量、应力、变形、沉降、位移、角度监测等传感器及泛物联网智能仪表,做大做强仪表板块,构建更强有力的智慧化底层感知支撑。
同时,公司会更加积极地布局产品在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医疗康养等高成长性领域的应用,形成围绕传感器不断拓展、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Q2:公司在具身智能领域目前有哪些布局?
A2:公司高度重视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围绕具身智能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截至目前能够提供涵盖触觉、嗅觉、红外视觉等一系列传感器解决方案,例如柔性触觉传感器主要用于电子皮肤,可以为机器人执行复杂、精细动作,做好感知基础。惯导类传感器用于感知空间方位和运动姿态,保持身体平衡。下一步,公司还将继续加码前端感知技术和AI技术创新,通过AI赋能与感知相结合,打造真正柔性智能传感器,为具身智能发展提供更加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案。
Q3:能斯达公司的研发实力及研发比例是怎样的?
A3:苏州能斯达公司成立于2013年,依托汉威科技集团的传感器技术优势及苏州纳米所材料研发基础,专注在柔性微纳传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能斯达以感知材料为核心,研发团队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目前公司70余人,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公司在柔性传感器的工艺技术及产业化方面成熟度高,未来将结合市场需求场景的拓展,进一步提升研发水平。
Q4:能斯达主要的产品方向有哪些?产品的成熟度如何?
A4:目前公司建立了稳定的纳米敏感材料体系,掌握了柔性压阻、柔性压电、柔性温湿度、柔性电容四大核心技术,确立了柔性压力传感器、柔性压电传感器、柔性织物、柔性应变传感器、柔性温湿度传感器、柔性热敏传感器、柔性电容传感器七大产品系列,实现了柔性微纳传感器在消费电子、健康医疗、IOT等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应用。公司目前主要在高端消费电子领域、泛医疗领域以及人机交互领域进行产品的布局,其中高端消费电子、智能可穿戴设备、康养等几个领域的产品成熟度及标品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且有较为稳定的订单,人形机器人方面也在积极接洽多家机器人整机厂,进展顺利。
Q5:能斯达目前产线是否成熟,产能利用率怎么样?
A5:公司目前已经具备四条成熟产线,包含两条印刷线,一条组装线以及一条测试线,随着下游应用新兴领域的崛起以及公司产品成熟度的提升,目前产品订单较为饱满。当前产能利用率较高,正在根据需求增长筹划增加产线,提升产能,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新产线的搭建与试运行。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