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全国首场“金融强国论坛”在北京举办。
马培华、黄奇帆、吴晓求、张燕生、霍学文、张文中等100多位专家齐聚北京石景山,围绕金融强国“五篇大文章”展开深度研讨,为实体经济和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探索出了一个政、商、学界协同实践强国战略的范式,业内首份《2023金融强国发展报告》同步发布。
本次“启航·2023金融强国论坛”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支持,金融界、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银行联合主办。
百位专家荟聚求索“金融强国”
目前我国金融正在经历从大到强的质变阶段,“金融强国”目标的首次提出,立刻引发关注和振奋。在12月22日的“启航·2023金融强国论坛”中,100多位顶尖专家深入浅出就如何实现金融强国目标进行探讨。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北京市石景山区区长李新、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颖等出席开幕论坛并发表讲话。
马培华表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深刻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需要我们加强与财政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李新表示,近年来,石景山区将现代金融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打造京西地区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服务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贡献力量。王颖指出,将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优化金融生态和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金融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是金融强国路上的关键一环,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从“推动大宗物资进口用人民币定价,商品进口用人民币支付”等方面提出五点建议。对于市场中盛行的“资本项下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就不可能人民币国际化”的观点。黄奇帆认为时机尚未成熟,现在推动人民币自由兑换,中国金融外汇会出问题。
金融机构是“金融强国”战略的主角之一,在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中国银河证券董事长王晟、易方达基金董事长詹余引等从一线实践者的角度分享思考和经验。霍学文提出,实现金融强国必须增强五种思维,科技思维、投行思维、生态思维、产业思维和系统思维。“金融强国”战略给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金融机构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王晟则强调,证券业要做到稳中有进、守正创新,既要做好业务创新与突破,又要做好合规与管理,牢牢守住风险的底线。詹余引认为,金融创新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推进金融创新必须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
在“金融强国”战略润泽下,实体经济如浴春风,物美集团创始人、多点创始人张文中认为,金融+民生消费、金融+科技、金融+ESG、金融+信息化服务“大有可为”。在谈及当下宏观经济环境时,张文中表示,“有这么多企业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长期研究全球宏观经济的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用“分化”、“转折”和“贸易摩擦加剧”三个词展望了2024年的全球和中国经济形势。他认为,明年或是中国经济的“转折”之年,按照潜在GDP计算,中国经济增长率应当能够实现5%以上的增长,明年或是重返合理区间的重要一年。
作为本次“启航·2023金融强国论坛”的主办方,金融界董事长张斌表示,论坛旨在顺应时代趋势,落实国家战略。未来金融界将一如既往,为中国经济的前行之路,为金融强国的实践之路凝聚信心,凝聚力量,凝聚成功。
科技金融:聚焦强金融、强科技、强产业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五篇大文章,本次启航论坛,围绕“五篇大文章”,五场平行论坛同步上演。
科技金融论坛以“强金融,强科技,强产业”为主题,多位嘉宾围绕“金融强国的实现路径”、“上市公司的创新发展与产业贡献”、“科技向新与金融向善”等话题发表演讲展开讨论。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在主旨发言中分享了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他指出,衡量金融强国,离不开量的指标,但质的指标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建设金融强国,必须统筹推进金融改革、金融创新和金融开放,打造高效益的产业金融,打造“短长尾”的普惠金融,打造长周期的养老金融,打造低风险的智能金融,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指出了金融强国的建设路径,一是提高国家的信用能力;二是建设国家的软实力,完善法制,提高社会的契约精神;三是通过金融创新来提升金融的功能和效率,满足实体经济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四是走国际化的道路。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兼秘书长何龙灿则认为,科技创新是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资本市场在推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将积极服务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通过推动上市公司创新发展,为加快金融强国建设贡献产业力量。
北京银行首席信息官龚伟华作为金融机构代表,分享了赋能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实践,他表示,北京银行用高质效服务推动科技+金融的“双向奔赴”,一方面表现在先行先试探索金融服务的新模式,另一方面提供专营服务,以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作为自身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的全新战略路径,全力建设科创金融专业化服务新高地。
在“科技创新助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行业分享中,浙文互联董事长唐颖、凌雄科技董事长胡祚雄分别从自身的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路径的角度,讲述了科技创新如何助力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的经验。
为进一步阐释主题,科技金融论坛精心设计了两场圆桌讨论,分别聚焦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科技如何赋能产业,10余位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专家参与讨论。
绿色金融:“绿”动北京 共谋发展
在绿色金融论坛,与会嘉宾对绿色金融的定义与内涵、发展现状及挑战、政策与监管、创新与产品、风险管理、国际合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二级巡视员李晓文,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颖,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北京市金融发展促进中心主任邹捷,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等人出席并发表了演讲。
王颖表示,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竞争的重要赛道。下一步,北京市将围绕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不断提升北京绿色金融行业的综合生态,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李晓文指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引导银行保险业紧紧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具体措施包括: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继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强气候风险管理,提升银行保险业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积极支持“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建设,主动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交流。
马骏则介绍了全球绿色金融最新的三个趋势:第一是越来越关注“转型金融”;第二可持续的信息披露;第三可持续投资的能力建设。
曹德云重点分享了资管ESG话题,他认为随着ESG理念的普及和实践,ESG已不再是投资者用来评判投资风险的工具,而成为了各行各业践行社会责任、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行为准则。我国保险资金ESG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由于具备后发优势和弯道超车的客观条件,目前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可喜态势。
普惠金融:金融素养提升与消费者保护之路
发展普惠金融是重要的“五篇大文章”之一。
普惠金融论坛谈邀请了众多行业大咖、以及一线实战派代表,就推动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提高普惠金融的创新与实践、投资者金融素养提升与陪伴问题分享经验和见解。
恒泰证券总裁银国宏在论坛上表示,金融的趋利性和普惠性似乎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经济群体中的小微企业等在金融覆盖领域处于弱势地位,甚至很少被覆盖。银国宏认为,普惠金融和高质量发展结合之处就在于除了效率优先以外,要兼顾效率公平。
光大理财副总经理李永锋提出,银行理财行业践行普惠理财有五点:第一是降低门槛,第二是产品的低波和稳健,第三是费率优惠,第四是场景的融入,第五是温暖的陪伴。
博时基金首席市场官吴燕卿表示,中国普通的投资者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支持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因为有他们的投资,才有企业的融资。金融机构最大的课题是如何适配老百姓的诉求,让老百姓了解什么是投资以及投资的性质。
此外,普惠论坛还邀请了麻利学园创始人黄士铨、7分钟理财创始人罗元裳、韭圈儿创始人韩超等多位基金行业百万粉丝的知名大V分享了最新的思想和见解。
养老金融:聚焦人口老龄化 助力共同富裕
养老金融论坛探讨了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如何实现养老金融产业与保险、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深度融合,如何推动养老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等话题。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在论坛上对养老金融未来发展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一是对部分流动性就业人口进行宏观补贴,避免社会统筹账户中断;二是对中小企业的员工社保进行有效减免,让社会中存活的生产机构继续下去;三是在股、债、汇、房投资之余,需要找到新的另类投资资产,让养老金投资模态可以得到有效回报和成长。
农银人寿总经理梅励对如何解决失能老人照护难题发表观点,她表示,现在长护险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吸取其它老龄化程度较高国家的经验。同时,发展长护险需要政府和市场合力,要特别重视技术标准在长护险实施中的作用。
建信基金副总裁陈正宪则对投资者遇到的养老投资问题进行了解答。对于何时开始投资,他认为,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养老的这10年、20年、30年旅程与大家息息相关,所以不管有什么样的考虑,现在种下这棵树都为时不晚。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以往更多金融机构关注的是产品端,但从实际来看,老年人养老的生态需求是多元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类:生活需求、健康需求和金融需求。各类机构应实现优势互补,满足老龄人口多样化、多层次、有地域特性的养老服务需求。
数字金融:实践数实融合 拥抱人工智能
数字金融论坛聚焦“数实融合 智驭未来”,数十位数字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分享了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进展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实践经验。
在“问道数字经济”环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分享了大语言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以及如何助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张晓燕表示,大语言模型在金融业落地是非常水到渠成的,因为金融业需要大量的信息,且金融信息是有时效性的,要迅速处理这些信息,大模型完全可以做到。对于下一步发展数字经济应该注意什么,张晓燕认为有三点:高质量的数据开拓和保护;打造和建设算法平台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从宏观的角度勾画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传达的新信息。他指出,目前我们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仍然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三农、绿色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融资约束问题非常突出。因此,金融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平衡好功能性与营利性的关系。
在“求索数字金融”环节,马上消费金融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蒋宁,华林证券首席执行官、执委会主任委员朱松,广发证券副总裁、首席信息官辛治运,拉卡拉支付董事、总经理王国强等人分享了企业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布局,以及行业数字化转型现状。
蒋宁指出,从数据到知识到决策,一家企业大概需要四个大模型:数据底座大模型、知识大模型、工具类大模型、数据类决策模型。朱松指出,数据分析对传统的客户获取,包括投资交易分析能力的提升及风险控制等领域确有赋能。辛治运则表示,数字化转型要结合金融行业、证券行业的特点,对于增长模式、经营模式、生态结构、组织转变、科技底座进行深刻的升级和重构。王国强认为,数字经济、数字金融本质上是长期主义,需要长期不断的投入。
在“逐浪人工智能”环节,中国联通集团大数据专家姜南冰、华为云中国区金融行业总经理朱兵、火山引擎金融行业商务总经理徐晋等人分享了超算中心、数据底座设施对金融业的赋能情况。
在“AIGC实践者说”环节,平安银行金融科技部对公研发中心总经理周博、国金证券首席信息官王洪涛、中信建投证券信息技术部负责人李剑戈,青松保创始人兼CEO张乐飞分别分享了如何利用AIGC降本增效,提高服务质量。
本次“启航·2023金融强国论坛”除了开幕论坛和五大篇章平行论坛外,特设“金融强国·北交所主题论坛”,以及金融界高端智库活动“燕梳茶会”。论坛期间,北京市石景山区预付监管服务平台数字人民币“四位一体”试点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