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集丨写春联、做剪纸、玩投壶、品糖葫芦……泰山冯玉祥小学“黄河大集”热闹开集!

泰安日报讯“福到新年到,愿你笑哈哈!给同学们送福啦!”“快来看快来尝,又酸又甜的糖葫芦!”“二十八,贴窗花,我们剪的窗花最美丽!”赶年集是迎新春必不可少的习俗,1月15日上午,泰山冯玉祥小学第二届“黄河大集”热闹开集,各式各样的新春元素齐聚,让孩子们在“逛大集”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黄河大集是我省为打造沿黄文化体验廊道,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而策划启动的品牌活动,是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呈现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泰安地处黄河下游,境内黄河流域面积占山东省境内黄河流域面积的47.5%,是全省唯一所辖县市区全域覆盖的市,也是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15日上午,黄河文化主题班会在泰山冯玉祥小学各班集中召开,老师们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为题,向同学们介绍了黄河文化的内涵、意义、影响,为即将开市的校园黄河大集烘托节日氛围。

当日9时30分,孩子们心心念念的“黄河大集”终于开集啦!

这是学校连续第二年举办校园“黄河大集”,这场以“黄河岸边的春节”为主题的民俗体验活动,处处体现着节日的气氛:精心布置的“艺术长廊”挂满了学生们的书画作品和手工艺品,展示了孩子们的艺术才华与创造力;大集上的摊位一个挨一个,大头娃娃、喜庆的锣鼓成为各个摊点的揽客“法宝”;投壶、套圈等传统游戏摊位前人头攒动,“小摊主”们那稚嫩的叫卖吆喝声,使市井人间的“烟火气”在校园黄河大集体现得淋漓尽致;手工花馍、冰糖葫芦等传统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技艺。在泰山冯玉祥小学的“黄河大集”上,多种非遗文化进行了集中呈现。

剪纸摊位上,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认真学习,不一会儿,生肖动物、福字、窗花等精美剪纸便在手中诞生;写福字、春联摊位前,书法老师与学生一起挥毫泼墨,墨香四溢,一幅幅饱含新春祝福的作品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手工艺摊位上,面塑摊位展示着造型各异的作品,扭扭棒变身“柿柿如意”喜庆花;新年拓印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古老技艺。

活动期间,学校非遗剪纸社团的师生们身着汉服,手持剪纸云肩与花伞开启了游园展示,宛如从传统画卷中走来,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云肩是中国古代置于肩部的装饰织物,起源可追溯至秦朝,是中国服装史上平面与立体设计巧妙构思的典范。泰山冯玉祥小学将云肩文化与剪纸文化完美融合,制作出了精美的剪纸云肩,这也成了学校传统文化教学的一大亮点。

大集热热闹闹,安全也要牢记心间,泰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交警们也加入了这场集市中,通过有奖竞答的形式,把交通安全知识融入传统文化活动中,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增强了学生们的安全意识。

“这是我第一次在年集里面展示我的泰山面塑手艺,我想把这个小葫芦送给全国的小朋友们,祝大家新春快乐!”三年级学生李艺琳说。泰山冯玉祥小学语文教师李淑容说,学生用自己的创意参与校园“黄河大集”,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瑰丽和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赶大集既是民俗文化的传承,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中国春节习俗。此次泰山冯玉祥小学“黄河大集”民俗体验活动,不仅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了黄河流域的春节民俗,更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点燃了学生心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向往,让古老的黄河文化与春节习俗在校园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张振男孔帅刘慧娜

审核:王天姿

0 阅读:0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