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
——武安深入推进“人工智能+钢铁”新场景应用
一键自动扒渣、高效循环用水用电……如今,“人工智能+钢铁”的新模式正在武安钢铁行业深入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钢铁是我市第一支柱产业。武安作为全市乃至全省重要钢铁生产基地,钢铁产业基础雄厚,高质量、高效率的转型需求旺盛,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撑。用人工智能重新定义钢铁业,两者碰撞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目前,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武安钢铁领域应用正在不断深入,我们在管理、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的多个关键环节深化数字化改造,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武安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海刚说,人工智能的应用落地,一方面能够降低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创造新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在更广泛、更复杂的场景中进行流程和决策的优化,企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实时预测市场供需变化,动态调整供需要素间匹配策略,提升企业创新的效率,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效衔接和业务协同。
近年来,为大力推进钢铁行业垂直大模型、工业机器人、数字技术的渗透应用,武安市夯实工业互联网支撑体系,不断完善5G、千兆网络、移动物联网等网络覆盖,目前已建有5G基站816个,位居邯郸各县区前列;建成中联钢信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兴铸管5G智能车间,推动“企业上云”,为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支撑;推进垂直大模型应用宣传,组织科工局、发改局等部门,汇聚普阳钢铁、太行钢铁等重点钢铁企业,赴东北大学、鞍钢集团等地开展参观研讨,与业内专家团队就钢铁产业智能化、垂直大模型应用、“无人”工厂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座谈交流;协调河北省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联盟3次来武安对接,组织8次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推广活动。
去年以来,武安市围绕当地发展需求,结合模型技术的应用成效,积极谋划项目,持续推动人工智能钢铁大模型各个流程工序的研发和深度应用,实现在本地的快速复制和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激发钢铁行业绿色动能。
新金钢铁与阿里云合作循环用水用电效率优化场景,用电效率提高20%以上,每年创造效益200万元;研发的“能源智能体水处理模型”在磁县裕泰焦化复制成功,助力企业水处理效率提升18%以上。
在新兴铸管,以前的铁前配料依靠的是人工、经验,精度不高,工作效率低,现在公司自研的铁前配料模型,10分钟左右便可从千、万次配比中选择最优的10条配比方案。
金鼎重工有限公司基于360公司“智脑”大模型,打造了一套污水处理场景大模型,实现了污水处理工序在保证水质前提下电耗和药剂消耗成本降低5%—10%,中水和软水水质达标率提高2—5倍,年创效近百万元,最终实现污水零排放。
普阳钢铁的“脱硫扒渣模型”、文安钢铁公司的“废钢智能判级模型”等一批垂直大模型陆续开发成功,为企业提供更精准解决方案。
“我们现在基本实现了全线装备智能化控制、自动化运行。特别是在轧线称重环节,安装了焊接机器人和机械手取样系统,实现在线机器人取样,自动定长、米重测量,提升劳动效率60%,大幅减少了危险系数。”新兴铸管信息化自动部部长刘正刚说。
武安市各工业企业在垂直大模型场景中,强化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成为在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的着力点之一。普阳钢铁轧钢焊牌机器人和机械手取样系统,实现了在线机器人取样、自动定长、重量测量、自动反馈;新兴能源使用“AI智能巡检机器人”,实现了有毒气体监测和智能巡检;格力钛辊道窑机器人代替人工出料,提升了出料的效率、精度和可靠性;鼎润车铣钻磨一体数字化车床,机械手臂代替人工取件……
武安市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重点场景,不断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投入,强化企业数字设施建设和数字化设备更新改造,提高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支持企业与AI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高校院所组建新型创新联合体,深化研发应用,共享技术资源;把培育新兴铸管、太行钢铁等企业成立数科公司列入数字化发展规划,鼓励企业既要会用、还要学会造,促进企业产品生产管理从“制造”到“智造”的变革。
“依托智能技术,我们将不断打造出垂直大模型应用标杆企业、智能工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让人工智能赋能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杨海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