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食物“资源库”达州市大竹县开创“农业+”多元发展新模式|省委农村工作会议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刘文君周琼

1月15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上,达州市大竹县委书记李文章分享了大竹县在践行“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方面的创新举措与成效。他表示,大竹县通过结合川东丘区的特色,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逐步构建起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大竹县高明镇水稻制种

李文章介绍,大竹县实施“稻田+”模式,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成立了全省唯一的蜀水稻虾产业研究院及四川第一家省级小龙虾良种繁育场。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23.3万亩,稻田养殖占比88.3%。这一模式使大竹县成功跻身全国百强渔业大县、全省渔业重点县,大竹粮油、稻渔园区也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

在林地资源开发上,大竹县推进“林地+”模式,香椿、竹产业和林下经济是该县的亮点。据介绍,全县已建成香椿基地12万亩,年产椿芽1.5万吨,成为“中国香椿第一县”;竹产业基地面积达43.9万亩,年产竹类食品12万吨。大竹县还培育了竹荪等菌类20余种和草珊瑚等药材30余种,总产值突破5.7亿元。

针对坡地资源,大竹县推进“坡地+”模式,实施“果蔬上坡”战略,打造川渝东北果蔬供应基地。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4万亩以上,年产量64万吨。同时,大力发展特色水果,如秦王桃、青脆李、石门雪梨等,水果基地达3.9万亩,年产量达5万吨。此外,当地还利用荒山荒坡建设白茶基地8万余亩,总产值达20亿元,拓宽了农民增收路径。

在畜禽养殖方面,大竹县推进“设施+”模式,进行畜禽养殖设施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升产业效益。李文章表示:“三年来,我们完成了24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场的新建和改建,建成13个国家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场,以及44个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畜禽规模养殖总量逐年攀升,规模化率已达到65%,其中生猪规模化率达69%。”

此外,县里还推广“粪肥还田”等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并扩大优质饲草如苎麻、苜蓿的种植规模,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能够作为代表在会议上发言,对大竹县来说既是鼓励,也是责任。”李文章表示,未来大竹县将整合山水田资源,丰富“食物源”,进一步保障粮食和农产品供给,为四川建设农业强省贡献力量。同时,全县将深入了解县情、村情、农情,推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提升农业效益、农村活力和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力。(受访者供图)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