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孩子们的表演,我很感动。尤其是孩子们不幸的身世,更深深打动了我。我承诺,今后我会每周来一次,免费教孩子们学习面塑。”面对近百名孩子渴慕的眼神,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面塑传承人陈正达,当着十几位非遗传承人的面郑重承诺。他的承诺得到了其他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结合自己的项目,向孩子们伸出“橄榄枝”。
这是记者1月10日在位于市城区黄河路西段中原绿色庄园对面的“希望之家”内看到的场景。当日,在市文广体旅局的组织下,十几位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希望之家”,和孩子们开启一场面对面的交流互动。
市文广体旅局非遗科科长牛慧茹介绍,濮阳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个、省级非遗项目64个、市级非遗项目488个。这些项目都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但随着时代发展,很多项目面临传承难的困境。传承难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找不到传承人,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技艺不感兴趣。“希望之家”目前有90多名孩子,这些孩子均来自不幸的家庭,有些父母双亡,有些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有些父母均为残疾人。这些孩子相比于其他家庭的孩子,未来可选择的机会不多,若能学得一技之长,也是不错的谋生手段。为此,市文广体旅局就和“希望之家”结合,促成了此次活动的举行。
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为迎接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到来,孩子们准备了武术、音乐、国学节目,展示了在“希望之家”所学习的成果。非遗传承人则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向孩子们展示,有人甚至当场制作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同孩子对不同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些孩子表达了要学习的愿望。
“希望之家”由“濮阳好人”、青年企业家吕广东设立。从2014年开始,吕广东开始关注、帮扶特殊家庭的孩子,将一些孤儿、事实孤儿和家庭无力抚养的孩子接到自己那里,联合部分学校对孩子们进行帮扶。2024年初,吕广东成立了“希望之家”,聘请专业教师,教孩子们学武术、国学及文化课。目前,“希望之家”共有94名孩子,都亲切地称吕广东为“吕爸爸”。吕广东介绍,不仅要把孩子养大,还得操心将来孩子们的谋生,目前已把一些孩子送到外地去学习打铁花、变脸等非遗项目。此次和非遗传承人的对接,让自己对孩子们未来的出路有了更多信心。“这是一次很好的‘双向奔赴’,非常感谢非遗传承人的爱心,希望大家一起帮忙,为特殊群体的孩子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吕广东说。本报记者袁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