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为老法律服务“泰安模式”贴心关怀暖夕阳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发展的当下,如何为老年群体提供优质、高效、贴心的法律服务,成为各地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应对老龄工作方面,我市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道路,特别是在高校为老法律服务领域,创新打造了“泰安模式”。近日,记者深入泰安,探寻这一模式背后的故事。

高站位谋划

构建高校为老法律服务大格局

我市深入贯彻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老龄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落实省司法厅、省民政厅《开展“法律服务助老护老”行动的实施方案》。

据市司法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泰安省属及市属高校众多,这里的离退休老年人不仅数量多,而且居住集中、管理规范,校内涉老公益活动也很有规律,公共法律服务需求非常大。“因此,我们将强化高校老年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作为重点,这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要求,也是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前瞻部署。”该负责人说。

为了推动高校为老法律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我市构建起了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工作大格局。

然而,这种大格局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是在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我们和司法局紧密合作,联合下发了《设立老年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开展‘法律服务助老护老’行动的意见》。这个意见就像是一个行动指南,确定了设立老年人公共法律服务站,目的就是定向为老年群体提供法律帮助,让公共法律服务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实现“三个”落地

全方位推进高校公共法律为老服务工作

在工作大格局下,我市积极推动公共法律为老服务的“三个”落地。

公共法律为老服务政策落地。我市《设立老年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开展“法律服务助老护老”行动的意见》的出台,为高校为老法律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在泰安的高校中,老人们逐渐感受到了这一政策带来的变化。

山东农业大学的退休教师王先生告诉记者:“以前我们遇到法律问题,不知道该去哪里找专业的帮助,现在有了这个政策,设立了专门的法律服务站,我们心里就踏实多了。这说明政府真的在关心我们老年人的生活。”

公共法律为老服务措施落地。我市明确了公共法律为老服务的五项具体措施,涵盖了优质服务援老、公证服务惠老、调解服务助老、公益服务爱老、普法服务护老等多个方面。

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家属院内,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公证员正在为退休老人们讲解公证服务惠老的相关内容。

市民张先生感慨地说:“这些措施很实在啊,就拿公证来说,以前不知道对我们有什么用处,现在他们一讲解,我才知道原来公证在财产继承等方面这么重要。”

公共法律为老服务行动落地。我市以老年人公共法律服务站为依托,涉老法律服务不断向基层校园家属院延伸。泰安市协调多所高校,如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设立了老年人公共法律服务便民点。

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便民点,记者采访了一位公共法律服务联络员李老师,他本身也是学校的退休干部。他说:“我们借助高校退休处管理干部力量以及退休党支部基层组织志愿者力量,建立了这支联络员队伍。我们还构建了高校老年人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在里面公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人员信息及工作职责,定期开展驻站服务。”

在这里,围绕遗嘱、委托、赡养、财产继承、意定监护、防诈防骗等重点内容开展的普法活动深受老人们的欢迎。一位参加普法活动的老人说:“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通过普法活动,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的权益了。”

提供“三种”服务

打造高校为老服务“泰安模式”

我市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在打造高校为老服务“泰安模式”中提供了“三种”贴心服务。

我市提供“招手可及”服务。在高校家属院内举行的各类涉老公益活动现场,经常能看到公共法律服务人员的身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设置公共法律服务座席,展示泰安市老年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的五项职责。

记者在山东农业大学家属院的一次公益活动现场看到,公共法律服务人员身着公益服务工装,现场流动走访。一位老人轻轻招手,法律服务人员马上就来到老人身边。老人咨询关于房产遗嘱的问题,法律服务人员耐心地解答,并给出了合理的法律解决方案。老人满意地说:“这种服务真是太方便了,就像在我们身边一样,招手就能得到帮助。”

我市不断完善“呼唤可应”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老人,我市不断扩大老年人公共法律服务联络员队伍,畅通服务供需信息通道。通过涉老法律服务微信群、高校家属院公示栏公开公共法律服务人员信息及联系方式。

一位受益老人表示:“现在很方便,不管什么时候有法律问题,只要在微信群里问一下,或者打个电话,就有人回应我们。他们不仅解答问题,还会回访跟进,如果需要上门服务的,他们也会到家里来,真的是服务到家了。”

我市落实“有求必解”服务,开展了一系列便民的公证服务活动。在“你办证,我找证”便民公证服务活动中,对于继承公证中老人提供证据难的问题,创新出群众提供证据线索,公共法律服务人员跑腿查证的方式。一位办理继承公证的老人告诉记者:“以前为了找证据,我自己跑了很多地方,还找不到,现在好了,我只要提供线索,他们就帮我查证,真的省了我很多事。”

在“你要证,我代办”服务方面,对于不动产继承公证中老人办理新不动产证多次跑腿的问题,开展了“不动产继承+公证代办”业务。而“你急证,我快办”服务则是针对有特殊急用需求的老人。全市形成审批合力,提供延时服务,打通服务堵点,高站位、小切口、实落点服务保障民生。

自泰安市老年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设立以来,已经举办老年人普法讲座21场,解答老年人法律咨询2000余人次,办理涉老公证事项1587件,提供涉老公证援助27件。我市高校为老法律服务工作通盘考虑、整体谋划、上下协同。

高校为老法律服务“泰安模式”,为老年群体提供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服务保障,也为其他地区应对老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为负责部门,市司法局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为指导,畅通老年人获得法律援助、公证服务绿色通道,探索建立老年人意定监护实施机制,顺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和满足高校广大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增强措施的整体效能,凝聚多方合力,把这项民心工程做得更好、更实。

中华泰山网记者:董文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