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李晓丹/文
经济观察网李晓丹马政张景雯时明月吴若溪/文
经济复苏的积极因素依然强劲,宏观调控政策空间充足,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的关键。
本期调查显示:63%的经济学家认为2024年四季度GDP增速在5.0%~5.2%这一区间,24%认为是4.7%~4.9%;与此同时,71%的经济学家认为2025年GDP增速在4.8%~5.0%这一区间。在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收入,占比77%;在上一季度的问卷调查中,该选项占比为70%。
对于2025年政府投资的重点,本次调查显示:科技创新占比21%,教育、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各占比18%,医疗(14%),交通物流重大基础设施(11%)。
经济学家建议,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除了可以适度提高赤字率,还需要切实推进地方财权与事权改革,密切关注地方化债情况;货币政策在保持充足流动性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综合融资和个人按揭信贷成本。
对于资产市场的波动,经济学家提醒,稳预期的政策落地需要时间,叠加债券利率和周边市场震荡等因素,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考验。
经济学人调查由《经济观察报》发起,每季度进行一次。受访者包括投行、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权威经济学家。本期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6份。
完成5%左右目标
本期调查显示:63%的经济学家认为2024年四季度GDP增速在5.0%~5.2%这一区间,24%认为是4.7%~4.9%,7%认为是5.3%~5.5%,各有3%认为是4.4%~4.6%和4.1%~4.3%。与此同时,71%的经济学家认为2025年GDP增速在4.8%~5.0%这一区间,19%认为在4.5%~4.7%,10%认为在5.1%~5.3%。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预计,2024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速4.8%,较第三季度上涨约0.2个百分点;全年GDP增速4.8%,基本达到年初设定的“5%”左右的工作目标。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杨翠红研究员表示,2025年中国经济将平稳运行,如果各项促进经济发展的增量政策措施能够落地且取得成效,2025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左右;分季度来看,预计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
2024年9月26日以来,中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力度较大的财政税收、货币金融、投资、房地产、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政策。2024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政策的部署并能有效执行落地,202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5%的水平。”国家信息中心原总经济师祝宝良表示,从宏观政策取向来看,中国要加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着力惠民生扩消费,稳定楼市股市,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切实解决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社会信心。
祝宝良进一步表示,当前经济运行中主要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收入面临较大压力、风险隐患较多、国际不利因素对中国的影响加深且不确定性大等问题。
本期调查显示,在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收入,占比77%;在上一季度的问卷调查中,该选项占比为70%。此外,影响居民收入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对经济的预期,占比21%。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指出,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服务消费需求,可以通过推动三个方面的结构性改革来实现:一是以扩大中央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事权为突破口,加强社会保障和提升人力资本的能力建设;二是要以城乡结合部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城乡之间人员、土地、资金等要素双向流动、融合发展,带动中国的第二轮城市化浪潮;三是以调整经济活动中所有制属性界定范围为突破口,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创新完善,创造更多的较高收入和就业机会。
刘世锦强调,既要重视刺激政策的短期效应,更要深刻认识到改革的长远意义与紧迫性,必须清晰地理顺刺激与改革之间的关系,运用“刺激加改革”的协同策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精力解决制约消费需求,尤其是服务消费需求扩张的深层次结构性与体制性难题。
本期调查显示,2025年政府投资将重点倾斜的领域是:科技创新占比21%,教育、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各占比18%,医疗(14%),交通物流重大基础设施(11%)。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如何提高政府投资效率,本期调查显示:下放审批权限与强化监管占比45%,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体系(34%),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12%),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9%)。
2025年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基金发展环境,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署要求,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鼓励取消政府投资基金及管理人注册地限制,依法依规强化信用约束;同时,指导意见还提出要建立健全容错机制,遵循基金投资运作规律,容忍正常投资风险,优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考核评价体系,不简单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
“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的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过去40多年,每当出现严重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问题时,我们通常通过扩大投资、增加出口来应对。”祝宝良指出,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房地产需求大、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这一发展模式是有效的,也是成功的,但也出现投资转化为产能后的一轮又一轮产能过剩;疫情结束后,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比以往更加猛烈、更为突出,连新兴产业都出现严重过剩。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日益收窄,房地产业深度调整,地方政府债务不断积累,依靠扩大投资和出口的发展方式已经失灵,必须转向消费驱动、服务业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祝宝良强调,持续产能过剩和价格回落也意味着微观市场主体存在退出障碍,并存在过度进入、过度竞争、以及随后出现高债务问题,低价现象即有国内需求不足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这与国内统一大市场没有形成、产业政策缺陷、政策过度干预有关。
稳就业,稳预期
2024年的就业压力已经不容忽视,2025年的这一压力仍然不减,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使得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
本期调查显示:当前稳就业的发力点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行切实的扶持政策(占比71%);降税,包括个人和企业税收(1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1%)。
相较于2024年,2025年的就业压力主要在哪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乎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2025年就业形势仍面临较大压力,一是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截至2024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仍为8亿多人,就业总量仍然保持在高位;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尚未完全成熟,部分行业出现岗位缩减,增加了就业的不确定性;三是技术进步对部分传统岗位产生替代效应,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技术快速发展,对部分劳动密集型岗位形成替代效应,要求劳动者不断提升自身技能以适应市场需求。
张琦进一步表示,年轻人群体就业压力有所缓解但是仍处高位,缓解年轻人就业压力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拓宽就业渠道,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继续通过税收优惠、社保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年轻人的就业竞争力;三是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为有创业意愿的年轻人提供创业贷款、场地支持和税费减免等政策,鼓励自主创业。
在投资领域,近年来,AI(人工智能)投资领域呈现出一片火热景象,但其中也隐藏着投资泡沫的风险。一方面,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前景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另一方面,很多AI投资项目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北京华夏工联网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喜文表示,近两年来,随着ChatGPT和Sora的横空出世,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崛起,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投资热潮。然而,这一领域的投资也出现了明显的泡沫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估值过高,资本市场对AI概念的过度炒作和投资者对AI的过度乐观预期导致资金大量涌入,推高了市场泡沫,使得部分项目估值过高,远超其实际价值;二是技术同质化,大量企业涌入AI领域,导致技术同质化严重,许多公司缺乏真正的创新,仅仅依赖现有的大模型技术进行微调或包装,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商业化困难,尽管AI技术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突破,但许多应用场景的商业化路径尚不明确,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投资者对AI的长期回报预期过高,忽视了技术落地的实际困难。
王喜文进一步指出,对于当前的AI投资热潮,应该客观看待,首先,要认识到AI技术的发展的确具有长远的前景,“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要警惕投资泡沫,应更加注重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商业化潜力,避免盲目跟风;最后,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优化创新环境,引导资金流向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以促进人工智能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本期调查显示:56%的经济学家认为2025年国内股市在3000点~3500点,33%认为在3500点~4000点。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分析师、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表示,市场对2025年的股市走势总体预期还是偏乐观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2024年“924”后出台的政策有利于市场发展,特别是央行的互换便利再融资等政策,为资本市场注入了较多资金;第二,一揽子增量政策还包括了稳经济预期和消费的政策,这也是投资者信心的重要支撑;第三,从市场的投资机会来看,目前国债利率已经很低了,黄金价格又一路走高,投资保值增值的难度越来越大,相比之下,股票市场还是比较便宜的,包括蓝筹品种,那些更强调成长性的题材类品种,目前的压力会更大。因此,在当前资金比较充裕又缺少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股票市场的预期就会回升。
桂浩明也提醒,政策落实需要时间,消费复苏也没有预期中的那么强,美国换届之后对中国的外贸影响等因素,会让资本市场产生偏空准备或者谨慎性防御等行为。
“一方面,由于此前预期过高,再加上跨年行情出现了调整;另一方面,经济数据、债券利率和周边市场等因素叠加,导致了目前股市的波动,这种格局还会维持一段时间,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考验。”桂浩明说。
本期调查显示,60%的经济学家认为黄金价格会在2025年继续上涨,12%认为会回落;对于黄金价格下降的拐点,各有28%认为是在2025年三季度和四季度,25%认为是在2025年二季度,11%认为是2025年一季度;此外,82%的经济学家认为,2025年的美元兑人民币的波动区间是7.1~7.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常务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晋斌认为,2025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可能与2024年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不是来自一般的经济因素,可能是由地缘政治因素引发,特别是特朗普政府可能会再次针对我国实施关税摩擦,以及对中国产供链实施扰动策略,会对中国出口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人民币对美元双边金融汇率的稳定。
“如果特朗普针对中国采取贸易、投资和技术限制,对其他非美元主要货币影响相对间接,从而约束了人民币对其他非美元主要货币的强势程度,那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方向就会体现在贸易汇率(CFETS)的变动方向上。”王晋斌表示,2025年人民币汇率依然会坚决防止出现汇率超调,央行有足够的工具实现这一点。
宏观政策重落实
当前,中国经济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哪些?本期调查显示:房价大幅下跌(占比29%),就业压力(24%),包括金融和外贸在内的外部影响(22%),债务风险(13%),股市过快回调(6%)。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2024年,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调整时期,长期来看,人口周期导致房地产需求长期放缓,房地产工程建设活动仍将相对疲软;2025年,稳楼市住房金融政策将再度发力,预计房地产销售、房价及投资等关键指标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房企资金紧张的状况略有好转,预计全年住房销售面积下跌5%左右,新房价格跌幅明显收窄,投资同比下跌6%,跌幅有所收窄。
连平表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担当宏观调控的主力军,调用更大规模的财政资源加大支出强度,全年财政赤字率有望达到4.0%及以上,赤字规模超过5.5万亿元;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有望超过11万亿元,进一步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地方专项债发行额度有望达到4.5万亿元以上,将进一步拓宽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预计增加发行2万亿元以上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拓展至补充国有大型银行资本金与民生消费领域;广义赤字率有望提升至9%左右。
本期调查显示:50%的经济学家认为,2025年中国赤字率会上升至3.6%~4.0%,36%认为是4.1%~4.5%,7%认为会提升至4.6%~5.0%。与此同时,68%的经济学家认为,特朗普政府会扩大美国财政赤字。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表示,现在需要讨论的一个更深的问题是,财政可持续到底要依靠什么来实现?过去认为财政可持续靠收支平衡,收支平衡就是赤字越小越好,最好赤字等于0,就是平衡了;如果说在经济循环不畅通、宏观经济失衡的情况下,财政平衡也就无法持续,因此要跳出财政来看宏观经济。
“从理论上来讲主要有两个循环,一个就是债务与资产的循环,一个是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循环,这两个循环畅通了,财政才可以真正实现可持续,至于赤字率有所提高、债务有多大,这些都是次要问题。”刘尚希进一步表示,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利率,如果经济增长率高于政府债务的利率,实际上就可以实现财政的可持续,不是单纯看平衡不平衡,这个平衡不重要,因为财政本身具有货币效应,利率等于0的时候,国债就相当于货币,它是不需要还本的;如果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控制好利率就行,控制利率的前提不是说降低利率,而是怎样提高经济增长率,让债务发挥更好的效果,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形成这个循环以后,财政就可持续了。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2025年整体财政将更为积极地扩张,预计2025年财政赤字率可以扩大2个百分点,2026年继续扩大1个百分点。
汪涛分析,2025年广义财政扩张包括,一般公共财政预算赤字率扩大至接近4%,特别国债发行规模上调至2万亿元,增发5000亿元至1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向国有银行注资,地方政府专项债新增限额增加至4.5万亿或以上、用于支持地方债务置换和房地产去库存,2025年政府债券发行总额可能较2024年增加3.5万亿元。
对于地方化债的情况,本期调查显示:72%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处于化债初期,仍需密切关注;28%认为已经处于中期阶段,风险基本可控。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袁海霞表示,2025年,在地方财权与事权方面的改革上将有进一步推进,首先,进一步理顺央地关系,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在更多领域推动央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并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分配方法、强化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其次,持续深化税制改革,加强地方税建设,健全直接税体系,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将部分消费税征税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还需规范非税收入征管,增强合理性和透明性;再次,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加强预算管理顶层设计,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在更大范围内尝试零级预算试点,由部门逐步上升至区域,提升预算资金效率,避免传统预算模式中的“路径依赖”和“惯性增长”问题。
袁海霞认为,要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政策上需要更好配合,一方面,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结构应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从“以投资为主”转向“投资与消费并重”,从建设型财政向民生型财政转变。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25年货币政策的基调为“适度宽松”。祝宝良表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高于预期的实际经济增速和通胀目标之和,保持流动性充裕;同时,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实现扩投资、带就业、促消费综合效应,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综合融资和个人按揭信贷成本。
本期调查显示,2025年全球经济最大的扰动因素是贸易摩擦(占比80%),地缘战争(26%),金融风险(7%)。
汪涛认为,虽然美国可能对中国加征关税并收紧对华限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依然重申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融入全球供应链,此外还再次提及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意味着央行或许会允许人民币兑美元贬值5%~8%,以部分缓冲美国加征关税的外部冲击,但央行不会主动利用汇率贬值作为宏观工具。
在当前的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众多领域开始“内卷式”竞争,企业主要通过低价来抢占市场,地方政府则在招商引资时违规实施各类优惠,人为制造“政策洼地”,这些导致了无序竞争和资源错配,无法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内卷式”竞争指资源在内部过度耗用、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效率下降和无序竞争加剧。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当前,“内卷式竞争”在哪个领域体现得最为突出,如何避免“内卷式竞争”?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这种现象在地方政府之间和企业之间均有体现,在企业方面,新兴行业中以“光伏”、锂电等行业为代表;要避免“内卷式竞争”,除了行业协会倡议等自律措施外,还可以通过光伏出口退税率下调、行业规范更新来进一步控制新增产能,防“内卷”的关键在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让低效产能市场化出清,同时有效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