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竹编工艺:经纬交错中开拓新天地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告庄西双景的春武里餐厅,用餐区竹编小楼轻盈而幽静,融自然之美与匠人智慧于一体;在勐海县南糯山,漫山遍野的绿色茶海中一幢用竹子建造的半开放式茶咖啡馆,宛如隐秘的避世天堂尽享山间静谧;在傣族园边境码头,竹亭倚着大树,浑然一体,更添傣家风情。

这些融入现代创意与民族文化元素的竹建筑出自西双版纳雅航然咀竹业有限公司大禾竹艺团队之手,他们不仅把少数民族传统竹工艺的深厚工艺底蕴传承发扬,更把竹产品的触角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竹家具、竹茶具、竹工艺品、竹装饰、竹建筑……传统竹工艺在经纬交错中已开拓出一个新天地,拥有独特魅力和无限创新力。

西双版纳的土地上生长有100多种竹子,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造就了当地竹编技艺的悠久历史。大禾竹艺创始人杨德荣是勐海县土生土长的哈尼族人,自小对竹编技艺耳熟能详,但从事竹艺工作却是他未曾预料的。

2004年,杨德荣毕业回到家乡做起了茶叶生意,因自己的弟弟对竹雕艺术非常感兴趣并表现出高超天分,杨德荣在帮忙的过程中慢慢发现竹工艺大有可为,索性关掉茶叶店专心经营竹雕作品。

2013年,杨德荣成立西双版纳雅航然咀竹业有限公司,注册了“大禾竹艺”品牌,一开始大禾竹艺生产的主要是竹家具、竹根雕这类较为传统的产品,随着当下人们对竹制产品的需求从传统的实用性向多样化、艺术性转型,大禾竹艺根据市场反馈不断改变,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现代创意元素,制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获得了广泛认可,2024年大禾竹艺业务收入达300余万元。

“目前我们的精力主要放在竹建筑这一块,不同民族风格的竹建筑要用不同的造法和材料,像傣族竹建筑比较规整精致,多用榫卯结构接连,哈尼族则自然随性,多用捆绑方式连接。”杨德荣谈起自己的专业领域来头头是道。根据客户要求定制竹建筑,最开始都是先做一个等比例的小模型给客户看效果,到2108年才开始学会用专业工具来画图,又因竹子的特性,到实际施工时往往需要不断调整用料和结构。

杨德荣告诉记者,大禾竹艺团队现在有20多个员工,其中8个员工是聋哑人,他们有的在公司成立之初就来了,个个学得了一门好手艺,最多的时候公司里有42个残疾员工。“最初是弟弟残疾的缘故,只要是残疾人过来想学艺我们都收,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的实力也得到了壮大。”残疾员工在大禾竹艺团队中手艺精湛、配合默契,逐渐找寻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要继续把竹编工艺和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创新、活化,努力推动我们西双版纳的竹编工艺走向更大的市场。”杨德荣说,接下来团队要完成的有德宏华侨城田园诗文化展示中心和昆明米轨街区的竹建筑项目。同时,大禾竹艺已和西双版纳州森林公园、勐景来、傣族园等景区合作,深度开发设计竹文创工艺品在景区展览售卖,让更多游客了解竹编工艺、了解民族文化。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林丽华

审核:张耀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