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四病区主任医师邢加迪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郭诗颖
腹泻、腹痛、便秘……生活中,很多年轻人都会经历肠道问题,总认为忍忍就过去了,但其实不能大意,因为这可能是肠癌发出的预警。近日,美国癌症学会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肿瘤学》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对1975~2017年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肠癌发病率分析发现,27个国家和地区的25~49岁人群的肠癌发病率上升,包括智利、日本、瑞典、荷兰、克罗地亚等国家。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2位,死亡率第4位,50岁以下人群中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情况也不容乐观。研究显示,2000~2013年间,我国50岁以下的早发性肠癌发病率增长了将近22%。按照这个趋势估计,预计到2030年,中青年肠癌患者将占结肠癌的11%和直肠癌的23%。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四病区主任医师邢加迪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病从口入,对于胃肠道肿瘤来说更是如此。”近年来,全球肠癌高发的原因主要与人们饮食模式的改变有关,肥胖高发、久坐不动、焦虑紧张、环境改变等也是重要因素。
饮食因素。高脂肪、高糖、低纤维的饮食模式与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增加有关。例如,食用过多的加工肉类和红肉,以及缺乏膳食纤维的摄入,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
肥胖。肥胖是早发性结直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肥胖症的流行与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有显著关联。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和缺乏体育锻炼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
邢加迪表示,肠癌的早期症状往往比较隐匿,容易被忽视,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以下身体变化。
便血。直肠是肠道的最末端,如果此处发生癌变,可能会引发便血。血液可能与大便混合,或仅在大便表面黏附。出血量一般不多,但可能会持续存在。
排便习惯改变。如果大便次数突然增多或减少,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是肠道出现了异常。例如,原本每天排便1~2次的人,突然每天排便4~5次,或者规律排便者突然便秘,都需引起重视。此外,肿瘤的刺激会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导致腹泻和便秘交替发生。
大便性状改变。在肠癌早期,肿瘤可能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黏液分泌增多,使大便中带有黏液。此外,大便形状变细,或者出现扁条状、带槽沟等变形情况,可能肠道内有肿瘤,导致肠道变窄,大便通过时受到挤压而导致变形。
腹部不适。早期肠癌的腹痛多为隐痛或钝痛,位置多在中下腹部,程度一般较轻,但可能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加重。此外,肠道内肿瘤可能会引起肠道梗阻或肠道功能紊乱,导致气体和粪便在肠道内积聚,引起腹胀。
出现全身症状。如果肿瘤发生在横结肠等更为隐匿的位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全身症状。1.体重下降,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可能是肠癌的一个早期信号。2.贫血,如果肠癌患者出现慢性失血,可能会导致贫血。由于肠道内出血量较少,且出血速度较慢,早期可能不易被察觉,但随着失血的积累,贫血的症状会逐渐显现。3.低热,部分肠癌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的症状,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
邢加迪提醒,上述症状特异性不强,不一定都是肠癌引起的,也可能是其他肠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表现。但如果多个症状同时出现,或持续2~3个月,就应高度警惕,可通过肠镜明确诊断,早发现早治疗。▲
主编: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