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以下简称“苏铁保护中心”)消息,该中心已顺利完成第3轮(每5年一轮)1公顷攀枝花苏铁群落动样地的监测调查工作,以及首轮涵盖32个植物多样性监测小样地的野外与监测调查工作。
眼下虽是冬天,但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苏保区)内植被茂盛、山峰绵延。在这里,有云南梧桐、龙棕、钝叶黄檀、尖头果薯蓣等植物,有豹猫、黄喉貂、白腹锦鸡等野生动物,是一个天然的物种基因库。
苏保区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一张独特的生态“名片”。
这里是我国唯一一个以苏铁类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欧亚大陆自然分布纬度最北、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株数最多、分布最集中的野生攀枝花苏铁38.92万株,同时还拥有特殊的干热河谷生态景观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为保护好本地的生物多样性,苏铁保护中心围绕攀枝花苏铁这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监测工作,建立针对苏铁群落开展长期监测与研究的样地——攀枝花苏铁群落永久性动态监测样地,对样地内一千余株攀枝花苏铁和一千余株乔木逐个建档并进行长期跟踪调查。
为确保本次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本轮攀枝花苏铁群落动样地的监测调查工作开始前,苏铁保护中心制定了详细的监测方案,规范、合理选择样线和样地。在野外调查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监测人员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深入保护区各样地,并严格按照样方监测要求和技术要点开展监测工作。
“1公顷群落动态监测样地面积为100米×100米,每10米用水泥桩定桩。监测时,我们使用GPS仪器、树围尺、手持激光测距仪等监测设备,重点对样地内攀枝花苏铁的坐标位置以及茎干高度、直径、营养叶数、性别等性状进行监测调查。”苏铁保护中心科研开发科工作人员林江滨介绍道。同时,为全面分析保护区内植被生长状况,监测人员还对样方内乔木、灌木、草本等植被的种类、高度、盖度等各类指标进行细致调查并做好相应记录。
样地,是一定地区内按照环境因子或人为活动梯度设置的具有一定长度和宽度的带状区域,能够反映植物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地段。建设样地的目的是对群落及其环境特征进行长期监测。2014年,攀枝花苏铁群落永久性动态监测样地由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苏保区合作正式建立。
“该样地是主要针对攀枝花苏铁开展生物多样性维持、群落构建和生态系统功能驱动机制研究的重要平台。作为一个高水平的科研监测平台,样地为攀枝花苏铁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物种间交互作用、植被群落结构与更新、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对苏铁群落的影响等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林江滨说道。
据了解,第一轮调查发现,保护区内自然生长的攀枝花苏铁总共23万株,第二轮调查时,数量增长到38.5万株。2022年第三轮综合科考显示,攀枝花苏铁野生种群数量增加到38.92万株,保护成效日益显现。
同时,苏铁保护中心多年来致力于攀枝花苏铁人工繁育工作,成果攻克技术难关,目前已繁育6万余株攀枝花苏铁,为种群扩大和就地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下一步,该中心还将会在本次监测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完善监测体系,为保护区生态保护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全面、准确、客观的数据支撑。
拓展阅读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