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中,铁花四溅,如星如雨,龙行其中。
铁花与舞龙完美融合,今年春节,成都双流黄龙溪的火龙灯舞又火了,订单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排满。
作为一项非遗表演,打铁花是将铁块加热到熔成铁汁,随后用特制的工具舀出铁汁,通过猛击使得铁水瞬间炸开,烟花之景绚烂夺目,观众观之连连叫好。
当火龙灯舞匠人们开始各地奔波,当一个个精彩的镜头被游客的相机捕捉,一个温暖喜庆的主题也渐渐浮出:年味又来了。
黄龙溪响亮的“名片”
1月15日12点,黄龙溪非遗传承人苏磊和他的队员,30余人从成都出发前往德阳。在当地短暂休息后,就立马投身于彩排之中,直到晚上6点。今天上午9点,一行人又开始最终彩排,准备迎接下午2点半的表演。
这样紧凑的表演行程,将持续到“大年十五”。苏磊告诉记者,他的队伍早在2024年12月初就接满了春节期间的所有订单,之后每天在各地都有4-5场的表演。队员谢鑫介绍,这几年春节的订单都处于爆满状态,比如2023年腊月二十四开始一直到大年初六,每天都是排满的状态,但今年春节的订单情况比往年还要好。
说到成都的黄龙溪火龙灯舞,早已成为黄龙溪古镇的重要名片和对外宣传的重点品牌,这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的技艺,每年都将吸引无数的游客前来观看。火龙灯舞队还曾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大活动赛事,去过天津、重庆等城市,以及韩国和澳大利亚。
这支平均年纪三四十岁的队伍,成员们大多拥有十年之久的经验,各地常常会通过这张响亮的“名片”找到他们。今年为了满足表演需求,苏磊不仅召回了一些老队员,甚至还培训了一些新面孔,目前总共46人。
火龙灯舞队的“新面孔”
技艺传承需要创新和新鲜“血液”加入
表演开始,将生铁熬成铁水后,一人舀起铁水,抛洒在另一人的右手斜上方。另一人伸手用木板击打铁水,形成璀璨夺目的铁花。旁边,一群人手持龙把手,以穿腾舞动的姿态游走于铁花之间,场外观众连连叫好。
这么好看的铁花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打出来的,需要锲而不舍地长期训练。
对队长苏磊和队员谢鑫来说,在十多年的表演生涯中,最刻苦难忘的就是最开始打基础的阶段。从刚入门到掌握基本功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从每日练习到基本可以出场表演还需要三四个月,早八晚五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专项训练造就了如今技艺娴熟的匠人们。
而这项技艺,也需要不断的血液“输入”。
苏磊告诉记者,火龙灯舞作为民间体育文化项目,走进学校是保护它的重要途径。2007年开始,黄龙溪镇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把火龙灯舞这一民间体育项目纳入中小学正常的教学计划和体育活动中。“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们这边的孩子就开始接触火龙灯舞,到了初中会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苏磊说,他作为指导老师,会不定期去学校对老师和孩子们进行培训。
记者注意到,今年加入火龙灯舞队的“新面孔”来自当地的几位高中生和大学生。“他们的父辈都是火龙灯舞队的,他们从小接触,现在放寒假就当来实战训练了。”其实,苏磊自己也是受父辈影响进入这一行的,光芒四射的热闹场面,让年幼时的苏磊记忆深刻,他跟着父亲和祖父学着做,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舞龙队中的一员,手擎火龙穿梭于人群。
近些年,在学校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火龙灯舞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享誉海外。为了顺应时代、提高民间火龙灯舞的表演水平,大家对火龙灯舞的创新表演也在进行不断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大年初一在双流黄龙溪古镇上,苏磊和他的队伍也将登场表演,而今年的火龙灯舞表演进行了创新,加入了火壶和风火轮两项表演。火壶,以火为媒,以壶为载,当夜幕降临,焰火点燃,一抖、一敲、一洒,如星河闪烁,传递祝福;风火轮则是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通过旋转的轮子配合光影效果,给观众创造出一种传统与未来感的完美融合。
红星新闻记者戴佳佳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