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不光是买得到,更重要是买得好。”今年,“大力提振消费”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任务之中,人大会场上,代表们关心的除了消费数量,还有消费质量。
国内需求不足,如何提振消费,是上海乃至全国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有人研究过历年中国各项经济数据,正常情况下消费增长的数据会比同年GDP增量高出几个百分点。这几个百分点,不仅是老百姓对未来的预期,也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这个循环的经济生态中,提振消费,势在必行;破局之道,需要在增加数量之上再思考。
当前,许多地方和部门一提到“促消费”,首先想到的就是打折、降价、大促销,看似短期内让消费数量得以增长,但这样的措施往往不具备可持续性。甚至有企业在刺激消费措施下盲目加大生产,反而造成新一轮滞销。相比盲目刺激消费数量上升,提升消费质量作用更大——不光要买,还要“升级”买。
事实上,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国际上不少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二战之后,欧洲百废待兴,企业开足马力生产,进入60年代后逐步进入物资极度丰富时期,随后市场出现商品过剩的情况。这时,一些国家开始转而实施商品品质提升计划,从提高生产数量转向提升商品质量,商品生产数量看似精简,但品质升级换代,商品价值呈几何级上升,消费者愿意乐于消费之时,企业利润也大幅提升,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新的消费方式在此时应运而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群众对消费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不仅从“有”到“优”,还要不断更“优”。因此,当前大力提振消费,提升消费质量很关键。
对老百姓而言,如今的消费不仅仅是满足生活所需,更是一种品质享受,提升消费质量才能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老百姓的一日三餐、以旧汰新,不用“号召”“刺激”,有需要时也会消费,但从“吃饱”到“吃好”,从自行车到机动车,从移动电话到智能手机,大力提振消费需要的是升级换代的新型产品和不断优化的品质服务,以消费的品质吸引群众愿意消费、乐于消费。
而在企业端,也只有不断推出品质升级的商品,才能获得更丰厚的利润。有代表以国内一度遍地开花的电动车为例,品质相近、功能相似、外观接近,于是只能拼价格,即便一些知名品牌算下来单车利润也只有几千元,特斯拉这样的国际品牌利润能达到国产品牌数倍以上,依然受市场欢迎。如今提振消费,就是要鼓励企业研发高质量、高利润的产品,摆脱同质、薄利乃至削价求量的竞争,否则困境仍将再一次到来。
提升消费质量,鼓励企业创新推出受市场欢迎的优质产品,关键要摆脱不少行业存在的低品质“内卷式”竞争思路。有代表提到一个有趣现象,如今国内一些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时,往往面临比这些技术实际价值高出数倍的索价。原来,国内许多企业之“卷”已被国际同行熟悉,一项技术刚刚达到1.0版,中国企业引进后会迅速推出1.1、1.2、1.3……各种版本的商品,后续却难有技术突破更新,技术交流也成了“一锤子买卖”。而不少国际知名品牌不仅有自己研发的专利技术,还会在1.0版技术的基础上打磨至2.0乃至3.0版本,才会制造成商品上市。看似“慢一步”,市场竞争力却不可同日而语。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化解一些行业供大于求的阶段性矛盾之时,也促进产业提质升级。今年上海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列入今年的工作任务。大力提振消费,必将迎来从生产到消费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