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辉崔晓燕
瑞金市光伏扶贫电站,曾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产业,如今,该市通过“远程监控”等科技手段完善管理体系,在日常监管、数据分析、故障预警等环节下足功夫,以科技之力点燃绿色能源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擦亮精准管理的“眼睛”
近日,笔者走进瑞金市城投集团远程监控中心,一块巨大的监控屏幕映入眼帘。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每个电站的具体位置、发电设备以及五彩斑斓的数据图表。监控人员坐在调度台前,宛如指挥着一场无声的能源交响乐。他们不仅监测着电站的运行状态,更在细微之处展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呵护。
该市光伏扶贫电站分布在各个乡镇和村组,多处于边远山区,点多面广,管理难度较大。远程监控屏幕显示,在丁陂、瑞林、拔英等乡镇,一座座光伏电站如璀璨星辰般点缀在大山深处,在蓝天白云下静静矗立。阳光照耀下的光伏板熠熠生辉,每一块都仿佛是连接乡村与未来的桥梁。
在黄柏、叶坪、武阳等乡镇的小山坡上,一片片光伏板如同海洋中的波浪,此起彼伏,充分捕捉每一束光线,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在这些电站中,三五成群的检修人员、清理杂草的作业工人以及每一台设备的运转情况都清晰可见。
“这些图表不仅仅是数据的归类统计,更是光伏电站健康状况的直观反映。”瑞金市城投集团下属国资公司分管光伏电站工作的副经理张俊表示,远程监控实现了对电站的精准管理,提高了运维效率。
锻造专业保障的“利刃”
除了高效的管理体系,光伏电站的维修保养同样至关重要。瑞金市拥有一支专业的维修保养团队,能够定期对光伏板、逆变器、支架等关键设备进行检查维护。无论是清理光伏板上的灰尘与鸟粪,还是更换受损配件,乃至检查电缆接头的紧固情况,都由专业人员负责,确保每一个细节达到最佳状态。
“每月至少四次巡查,设备故障3天内清除,发电数据一月一统计,老化的配件随时更换,同时要建立巡查台账……”从事光伏设备检修工作达10年之久的肖明铨如数家珍地介绍道。他强调,设备检修时安全操作十分重要,工作人员必须穿工服、绝缘靴、戴绝缘手套,佩戴安全帽,使用验电器等。他对电站管理的熟悉程度以及维修技术的专业水平令人敬佩。
在万田乡麻地光伏电站现场,几个检修师傅穿梭在光伏板之间,如同医生诊断病情般仔细检查每一块光伏板的状态。技术人员温永春一边擦拭光伏板,一边指着上面的灰尘和鸟粪说:“这个看似小问题,如果不清除,会影响对阳光的吸收。”经过清扫后的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更加耀眼夺目,似乎寓意着乡村的未来更加美好。
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在瑞金光伏扶贫电站建设中,部分利用荒山荒坡或闲置屋顶,有的则利用农田或山地搭建光伏发电板,采用“上面发电、地面种植,水下养鱼”的农光互补模式建设,并与国网电力公司并网运行。通过一地多用、立体开发、循环发展,实现了电力与农业的双丰收。其经济收益大部分返还到乡村集体,为所在乡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注入了新活力。
该市50兆瓦村级光伏电站项目覆盖了叶坪、万田、九堡、冈面等乡镇的20余个点位。该项目利用所在乡村集体的2000余亩荒山荒坡、闲置土地、废弃矿场等劣质土地建设。瑞金市农业农村局参与光伏扶贫电站检查考核的负责人表示,这些资金用于建学校、修公路等乡村公共事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当地每个村民都能从中受益。
在叶坪镇合龙村,有一座30兆瓦的市级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占地面积逾1000亩,全部采用农光互补模式建设。“土地性质没有改变,扩大了种植面积,增加了经济收益,改善了人居环境,真是一举多得。”合龙村村民黄小红感慨道。
如今在瑞金,光伏电站不再仅仅是扶贫电站,更不是一台台冷冰冰的发电设备,而是和美乡村的重要组成,成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