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政协委员李昊:加强秦岭生态保护区内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人民网西安1月18日电(记者邹星)“如何以秦岭特色资源为基础,探索新时期秦岭生态保护区内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并进,不仅是秦岭生态保护的难点,也是秦岭地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关键问题。”今年陕西两会现场,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秦岭陕西段覆盖辽阔,涵盖6市、39个县和6个高新(旅游)区、353个乡镇、4000多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89万人。秦岭保护区内的乡村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的平衡,一直是李昊多年来关注的焦点。

“当前以《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代表的法律文件,已对城镇建设开发边界、房地产开发建设等大规模建设活动做了明确规定,但对乡村人居环境保护发展仅有‘必要’、‘基本’等较为模糊的表述,乡村地区还普遍存在抵御灾害能力不足、人居环境建设水平不高、资源协调性不强等问题。”

在李昊看来,秦岭生态保护应凸显生态本底保护和生态价值转换协同增效,实现生态保护区内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筑牢秦岭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优化保护法律条例,建立保护区行动准入、禁入清单,确定禁止、限制、允许以及鼓励类的人居活动,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李昊表示,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障乡村地质安全,可以结合用地条件、环境承载能力、地质灾害识别等要素,通过控制疏解、重点培育和灾害预测等方式,加强生态保护、环境修复和风险管理,合理疏导人口转移,引导秦岭范围集镇集约发展。

如何以生态优势推动山村产业振兴?李昊建议,进一步挖掘秦岭生态保护区内的特色资源,培育乡村绿色产业,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进一步培育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立健全绿色生态产业链,精准施策培育优势绿色经济,推动实现绿色农业、旅游业、康养产业等的融合、特色发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提高村民收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

“还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信息化建设和村庄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工程,让乡村的环境变得更好。”李昊认为,应注重保护乡村特色风貌,进一步推动青木川镇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及朱家湾村等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建筑维护和修缮,保持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留住乡愁记忆。

聚焦秦岭智慧乡村建设,李昊提出,依托“数字秦岭”空天地人一体化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全面动态监测山川、水域、林木、农田、湖泊、草地,打造集灾害防控、产品发布、生态监测、区域建筑信息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强化智慧乡村多源信息数据库建设。同时,基于秦岭保护区乡村应用场景,构建“安全-活力-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的信息决策系统,实现风险的实时分析和智能识别,为秦岭山区乡村数字化管理注入科技力量,驱动乡村人居环境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