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连云港市灌南县新安镇管庄村党支部书记单海玲忙得不亦乐乎,她要在春节前将第二茬羊肚菌菌包放到大棚里进行培育。
寒冬的早晨,室外寒气逼人。一大早,单海玲就和村民在大棚里忙活起来,她正和村民将一包包营养包投放到田垄上,单海玲说今年的营养包比去年要大一点,这样能保证给地下的羊肚菌足够的营养。
“我手里拿的是营养包,营养包今年是自己制作的,里面含有65%的小麦,重量在去年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去年是七两一包,今年是一斤一包,这样能让羊肚菌吸收足够的养分。”单海玲说。
2020年7月,曾经做过多年销售工作的单海玲经过考试,被选派到新安镇管庄村任党支部书记。管庄村地处城郊接合部,如何增加村民收入,成了单海玲考虑最多的问题。这两年,单海玲围绕食用菌产业多次去外地考察,发现羊肚菌种植周期短、相比种植粮食,产出的效益要高很多。但是由于投资大,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经过慎重考虑,单海玲决定自己先尝试种植,等技术成熟后再带领群众一起干。
“考虑到羊肚菌种植有一定风险,还需要技术,我想自己先行一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羊肚菌能在我们管庄村长出来,然后再带动老百姓把家前屋后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变成致富的‘聚宝盆’。”单海玲说。
然而当单海玲把种植羊肚菌的想法和丈夫商量后,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一是没有种植经验,二是投资高、风险大,一旦失败了怎么办?一心想带领群众致富的单海玲最终还是说服了家里人,2023年12月份,单海玲拿出家里20多万元积蓄,流转16亩土地开始试种羊肚菌。那一段时间,她白天忙于村里的事务,晚上和技术员泡在大棚里。就在羊肚菌快出土的时候,2024年2月底一场罕见的冰雨天气让几个大棚一夜间坍塌了,看着被冻坏的菌苗,单海玲疼在心里,她和工人连夜又搭建了拱棚,虽然羊肚菌有些损失,但大部分还是保住了。经过4个月的精心管护,16亩的羊肚菌试种成功。
说起羊肚菌产值,单海玲笑得合不拢嘴,“鲜菇零售是170元每公斤,通货是80元每公斤,干货的话是400元—800元每公斤。去年当年我就收回各种成本,还有不小的盈利。”
经过去年成功试种,今年,单海玲扩大了种植规模,种植规模比去年新增了10个大棚。由于今年温度比往年偏高,羊肚菌上市时间比往年提前不少。在她的羊肚菌大棚里,朵朵羊肚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白色的菌柄顶着褐色、灰色的“小伞”,鲜嫩而肥厚,长势喜人,预计春节后就能进入采摘季。
望着眼前一簇簇鲜嫩肥厚的羊肚菌破土而出,撑起一朵朵丰盈饱满的“小伞”。单海玲满脸笑容,“今年的羊肚菌长势非常好,每亩产量能达到300至500斤,预计每亩收入有2万元。每年采摘季节,我们每天用工量有50多人次。”
“我们在单书记办的羊肚菌大棚这里打工,每个月有近3000元左右的收入,希望这个产业越办越大,带领我们老百姓就业。”村民孙兰芳说。
单海玲告诉记者,羊肚菌整个生产季节为每年12月左右至第二年3月,基本上属于农闲时节,采摘后大棚里还可以种植农作物,土地可循环利用,实现了土地利用率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羊肚菌被誉为“菌中之王”,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和矿物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这种高营养、高价值的食用菌,不仅市场前景广阔,而且采收时节与农忙时节交错,冬种春收,既能提升土壤肥力,又能让“冬闲田”向“增收田”转变。
食用菌是灌南县特色产业,年产杏鲍菇、金针菇等菌类60万吨,但是缺少珍稀品种,单海玲还打算试种其他特色菌种,带动村民一起种植菌菇走上致富路。
“接下来,我们还会试种赤松茸,它也是属于中高端的菌品,和羊肚菌相比种植比较粗放,而且种植也简单,市场上销路比较广,这样的话可以带动村民利用家前屋后土地进行种植,来增加村民收入。”单海玲对此信心满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赵芳
通讯员孙荪殷开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