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19日讯(记者刘克取)“体育课程应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深度融合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方位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1月19日,省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教研组长、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高中数学教研员郑艳霞建议教育工作者秉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将体育教育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省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教研组长郑艳霞。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强健的体魄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基石。然而,部分学校和家庭仍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肥胖、近视、体质弱、情绪焦虑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制约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对此,郑艳霞建议在体育教育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内容,促进孩子智力水平、品德修养、审美能力、体质健康的全面发展。例如,通过组织体育比赛,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公平竞争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将劳动教育与体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体育场地的维护与管理,把劳动教育具体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不同类型的力所能及的劳动中接受体能训练。。
为了进一步提升体育教育的质效,她还建议学校应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体系,丰富体育课程内容,适当增加冰雪运动、武术、瑜伽等特色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需求。同时建立健全涵盖校内竞赛、校际联赛和选拔性竞赛的体育竞赛体系,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借助数字科技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做法也值得借鉴。”郑艳霞介绍,武汉市武昌区刚刚发布了《武昌区中小学加强体育工作的十条措施》,武昌区三道街小学在学校内设立“健康小屋”,借助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学生的健康数据,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正在进行智能运动设备设施建设,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及相关设备进行体重健康和阳光运动检测,引入大数据反馈软件,为学生生成个性化的运动画像,“这不仅可以为体育教学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实现个性化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