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梁玉清林瀚董玉晶[通讯作者]
在新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面临着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挑战。本文基于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五育并举”理念为指导,探讨医学院校如何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齐齐哈尔医学院药学院“五育并举”心理育人的实践探索,为医学院校的心理育人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医学院校“五育并举”与心理育人的关系
“五育并举”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全面发展。德育是心理育人的基础。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为心理育人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智育是心理育人的支撑。医学教育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而良好的智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提升其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心理育人提供智力支持。体育是心理育人的动力。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美育是心理育人的滋养。美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其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对心理育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劳育是心理育人的实践。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可以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其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心理育人提供实践平台。
医学院校“五育并举”的心理育人实践
德育为先,塑造健全人格。齐齐哈尔医学院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医德医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开学第一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讲解道德规范、价值观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德育元素,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精神。定期举办“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以德育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情感认同。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与共建社区鑫海社区开展社区实践,携手百悦居社区开展“慰问环卫工人”志愿服务、与观湖生态颐养中心合作开展金晖助老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奉献的乐趣,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举办各类经典诵读、“青心至廉前路致远”诗词散文朗诵大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过讲座、班会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问题,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建立学生心理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智育为本,提升专业技能。优化课程设置,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创新实践模块,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提升专业技能。组织学生参加“三省一区”高等院校中医药知识与实践技能大赛、“三省一区”临床药师知识与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等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进行深度讨论和实践操作,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新能力。
体育为基,增强身心素质。开设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多种体育课程,通过多样化的运动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开展信任背摔、盲人方阵等团体心理拓展活动,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组织运动会、团体操比赛、太极拳比赛等各类体育竞赛,让学生在竞技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抗压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篮球社、足球社等各类体育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享受运动的乐趣,提升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等心理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
美育为魂,培养审美情趣。开设多样化的美育选修课程,通过丰富的艺术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开展“青年四创医梦起航”创意市集、“春暖家乡青绘鹤城”志愿服务创意设计、“中医药文创设计大赛”,以及“翰墨书华章丹青绘壮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书法、绘画、摄影、征文展等活动,通过实践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开展校园美化、环保宣传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学生的审美素养、创造力、自信心等心理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
劳育为要,锤炼意志品质。齐齐哈尔医学院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系统的劳动教育。根据学生特点和能力水平,设置不同难度的劳动任务,开展校园清洁、植树造林、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体验劳动的乐趣。在劳动教育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劳动成果,更重视其过程中的学习和成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尝试,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劳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劳动表现进行客观评估,记录在个人《劳动教育手册》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成长明确方向。学校还通过倡导学生开展家务劳动,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责任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医学院校“五育并举”心理育人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高度重视“五育并举”心理育人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工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心理育人课程体系。整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构建心理育人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医学专业课程中,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管理情绪、应对压力。结合医学实践,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精神。
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因材施教。开设多样化的实践课程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心理育人成效。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职业道德素养、人文关怀精神等纳入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发展需求,为心理育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在新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面临着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挑战。通过“五育并举”心理育人的实践探索,医学院校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基金项目:2024年度齐齐哈尔医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YSKL2024-02ZX)。
(作者梁玉清系齐齐哈尔医学院副教授,林瀚系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董玉晶系齐齐哈尔医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