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788字,阅读约需1分钟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本网记者彭典杨昌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今年省两会,我带来的提案是《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1月19日,省政协委员、贵州之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石贤接受采访时说。
2013年,石贤考入南京财经大学,走出贵州。大学期间,她感受到地域文化多样性,更加珍视家乡独特的民族文化
省政协委员石贤
2017年,石贤毕业后回到家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创业,整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对接设计力量,积极宣传推广家乡的民族文化。
工作中,她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意识淡薄,自己设计、创作的美术作品很少进行作品著作权登记,导致维权时证据资料匮乏,甚至无法公证取证,“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成为知识产权案件的固化标签。
石贤意识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版权。
她建议:加大知识产权发展情况走访调研力度,全面摸排贵州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合作社及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时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侵权情况,制定普法宣讲方案;推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纳入商业标识保护名录;多部门联合设立并发布省级商业标识保护名录;建立司法机关与其他部门机构的知识产权业务协同机制。
“一方面,我们可以设置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系点,深入开展普法维权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传承人工作室等设置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系点。以联系点为桥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提供即时法律咨询、风险评估、诉前调解、立案指导等一站式司法服务。”石贤说,另一方面,还可以聘请相关院校学者、文化研究专家等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官”队伍,根据司法办案的需要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情况、价值评估、诉求建议等方面的调研咨询支持。
一审:郭秋含
二审:王利环王琳
三审:袁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