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1月18日电17日,由中建八局承建的重庆大学虎溪科学中心实验大楼EPC项目(以下简称:重庆大学科学中心项目)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重庆大学科研事业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悉,重庆大学虎溪科学中心实验大楼EPC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4.7万平方米,由内外环形建筑围合而成,其中内圈由U型高18米的3层大空间连续实验室组成,外圈为3层18米高裙楼及10栋塔楼围合而成,塔楼最大建筑层数10层,最大建筑高度47.7米。项目投用后将形成重庆大学科研创新的策源地,为前沿科技创新发展和高端科研成果产出提供新动能。
据中建八局西南公司重庆大学科学中心项目总工程师何兴介绍,项目建设过程中,针对塔楼与地下室结构错位布置、大体积基坑肥槽、高大异形清水混凝土柱廊等施工难点,项目团队创新采用部分塔楼桩基优化为半坡桩并提前插入施工、应用大体积流态固化土回填技术、采用独创的清水构件预制生产技术,实现地下室与塔楼结构施工无缝衔接,快速高效施工的同时提高回填质量,并解决清水柱廊质量控制及施工难题,有效地保障施工质量的同时,极大地缩短了施工工期。
据介绍,重庆大学科学中心项目还设置有750立方米的雨水花园,并配套200余立方米的雨水蓄水池。通过雨水回用设施,有效储存和处理雨水资源,就近应用于绿化灌溉、车库冲洗、地面浇洒以及水景补水等多方面,不仅实现了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还有效节约了水资源,对于促进校园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实现建筑观感及结构整体性平衡,项目在“科学之门”及主入口采用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大板,单块最大尺寸可达约12.2米×4米,其吊装过程不仅需要精确的力学计算确保稳定性与安全性,还要克服材料重量、风力等多种复杂挑战。为此,项目团队个性化定制吊装方案,通过先进的吊装设备与智能化监控系统,实现对重量级大板的精准操控,为主体建筑披上了一层坚固而优雅的“铠甲”。
此外,项目铝板线条通长连续布置,对安装精度要求极高。为保证幕墙外立面的整体性,项目团队选用装配式工艺,通过对幕墙龙骨图进行二次深化设计,将分散的部件组合成完整单元在地面上进行预组装,并将组装好的龙骨单元吊装到指定位置。摒弃传统角码,采用插接式角码进行固定,大大提高了铝板的平整度和线条一体性,实现幕墙线条的极致美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