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月18日电(记者许婧)2025城市科学新年论坛暨《我欲因之梦吴越:江南文化十二讲》(下称《江南文化十二讲》)新书出版座谈会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
《江南文化十二讲》集聚了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团队二十多年研究江南文化的成果。该书在学术创新上,坚持江南诗性文化的理论逻辑,以区别中国诗性文化与西方理性文化、江南诗性文化与中原诗性文化为基础,发掘阐述江南的本质内涵和纯粹气质,讲出地道的江南故事。
据介绍,在内容设计上,该书追寻江南区域文化的历史逻辑,围绕“江南的地方有多大”“江南的历史有多长”“江南何时长大成人”等十二个部分展开,以一种更灵动的思维和更简洁的话语展示江南文化的内涵和变迁。
在编写形式上,采取“主题讲稿+阅读材料”的总体框架,每一讲以一篇主题明确、立意鲜明、层次清晰、行文流畅的讲稿为中心,以数篇与主题讲稿有关的理论、历史、地理、文化等文章为辅助阅读材料,并以加导语的方式对阅读材料的特点、代表性及阅读中的注意事项等略加说明。
在现实关怀上,秉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优秀传统,探索建立一种融基本理论建构、历史经验阐释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一体的综合交叉型研究,注重阐发江南文化对江南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及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人文学院原院长杨庆存表示,《江南文化十二讲》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站位高。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讲述江南文化人文底蕴深厚、形态丰富多彩的风貌。二是内容实。充分运用“文化”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和广泛性,着眼于历史、落脚于现实,有针对性地讲述江南文化的历史渊源、衍变范畴与表现形态,不仅人情味浓、烟火气重、实践性强,而且突出区域环境、民风民俗与审美观念,还特别注意讲述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与未来发展的前景。三是文风活。结构布局匀称灵动而内在逻辑紧密,呈现出诗的跳跃与律动,而语言表述则以晓畅为要,既生动鲜活又颇富诗意,时常流露出诗的灵气与韵味。
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研究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办,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分社协办。新年论坛以“十五五”城镇化的规划与建设、江南文化研究深化与江南文化价值阐释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上海社科联、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