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田间地头的课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导师团回访榆阳侧记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按照教学计划,开展训后回访指导活动。由培训中心主任汪月琴带队,苹果专家范崇辉教授、食品加工专家徐怀德教授、肉牛养殖专家赵春平研究员、水稻专家刘杨教授等一行8人组成的“头雁”导师团,1月14日至17日踏上了前往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的征程,为榆阳“头雁”送教上门开展实地指导。

田间地头,导师“手把手”指导

当日气温骤降至零下20度,范崇辉教授在上盐湾镇上沿湾村果园中,戴着工作手套,握着苹果树枝条,通过“手把手”指导。在冬季果树整形修枝关键时期,将课堂搬到了果园,亲自示范了正确的修剪整形要点,并讲授了拉枝开角、疏枝、规范树形的原理,确保果树冬季修剪科学有效。

徐怀德教授聚焦榆林地区特色食品碗托的加工技艺,在榆阳区凯达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加工车间中,查看之前指导“头雁”学员设计的碗托加工设备的运行情况,他希望将传统制作流程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在与“头雁”学员及手工艺人进行细致交流后,他针对当前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旨在推动碗托加工技艺的现代化转型与产业升级。

在盐碱地稻田里,上盐湾镇镇政府负责人向刘杨教授介绍了该镇即将启动的大规模7000亩水稻种植项目。

面对这片既充满挑战又孕育希望的盐碱地,刘杨教授展现出了深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他耐心听取了项目规划,并实地考察了稻田情况,结合土地实际,现场与该镇主要领导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

针对盐碱地水稻种植的特殊性,刘杨教授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建议,旨在确保水稻种植项目能够顺利实施,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来到榆林市榆阳区祥程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赵春平研究员在牛舍内,全面审视了“头雁”学员姚祥国在肉牛养殖的各个环节,从草料的科学配比到日常的精细饲喂,从犊牛成活率的稳步提升策略到牛舍环境的综合管理措施。

赵春平研究员一一进行了详尽的询问与细致的观察,凭借丰富的科研知识与实践经验,针对“头雁”学员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现场提出了一系列既具针对性又极具操作性的改进建议。

现场讲授,开启知识“盛宴”

本次回访指导活动主要围绕产业发展问题,创新性地打破了实地走访、考察指导的传统模式,将课堂直接搬进了乡镇政府会议室。

3位教授依据各乡镇“头雁”产业发展需求及当前农时特点,精心准备教学课件,并讲授了《山地苹果冬季修剪》《榆林特色农产品加工新技术与新产品》《牛羊营养需要与饲草料加工调制》等针对性课程。

在会议室里,集中了周边榆阳“头雁”学员及农户,满怀期待地聆听着三位教授的精彩授课。大家时而点头赞同,时而拍照记录,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

授课结束后,会议室瞬间变成了热烈的研讨现场,学员们纷纷就自己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向导师团请教,教授们耐心解答,逐一剖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

这种送教上门的形式,不仅为“头雁”学员们带来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也为广大普通农户献上了一场知识的盛宴。

在“头雁”的引领下,周边农户深刻感受到了“头雁”产业能力的提升及学校传送真经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激发了他们投身乡村产业发展的信心与动力,更为他们指明了前进和努力的方向,彰显了“头雁”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智力帮扶,"头雁"产业提质增效

来自榆阳区凯达食品有限公司的“头雁”学员张军军表示,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培育之前,他的企业日产量徘徊在2000余份,且严重依赖人工操作,品牌影响力也仅限于本地市场。参加“头雁”项目的培育学习后,企业得到了显著的成长与蜕变,特别是在导师徐怀德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共同研发出了新的碗托加工工艺设备,并已成功申请专利。这一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使得公司日产量跃升至6000多份,实现了流水线作业的飞跃。

上盐湾镇一位农户在课后分享到:“在冬季果树整形修枝这样的关键时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能够顶着严寒来到地头,为我们广大果农们现场示范正确的修剪方法以及修枝的要点,并强调修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导师们的到来,为我们果农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此次回访指导活动指导“头雁”学员及周边农户达70余人,活动全程得到了榆林市榆阳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促进了“校地企”三方的融合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效。

巴拉素镇党委书记杜梦晨在座谈会说,这次回访指导,如及时雨般滋润了养殖行业困境,教授的亲临指导为养殖户注入强心剂,极大提振了“头雁”的信心与决心。“头雁”们经过学校精心设计的“三段式“培育模式,在产业发展规划、组织经营管理、帮扶带动群众等方面均实现了提升。

通过“321+N”的西农培育模式,目前榆阳区“头雁”项目已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功举办5期培训班,培育学员总计261人次,并计划于今年5月开展第六期,旨在构建榆阳区317个行政村“一村一雁”的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铺设坚实的人才基石,注入不竭的智力源泉。

通讯员:刘俭龙郭琪记者:王婕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