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欣赏的一句话:不管你是生儿子还是生女儿,你培养的越优秀,以后越是指望不上;如果儿女是打工族,没事还会回来看看你,吃顿饭,聊会天。
如果他们是博士硕士,平时根本没时间休息,一旦遇到法定节假日,他们还要逛街旅游陪娃,哪里还有时间来陪你。
你可以说,人回不来,给点钱也可以;恐怕是你想多了,父母挣钱儿女花,高高兴兴的一家;儿女挣钱父母花,吵吵闹闹要分家。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生儿育女是义务,养儿防老是错误。筷子喝不了汤,勺子吃不了面。
英国的心理学女博士西尔维娅·克莱尔说:“父母子女,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相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父母的水平,与子女的水平差距越大,双方越痛苦,任何关系,距离过远,都容易断掉。所以,“有出息”和“没出息”,不仅有着不可逾越的社会距离,还拥有不可逾越的精神距离。
儿女越优秀,人情越淡薄;有出息的儿女,更加注重自我价值;越优秀的儿女,能花费在父母身上的时间越少;越优秀的儿女越现实,认为钱更能解决问题;
儿女越有出息,对亲情和孝道的经营越淡薄,父母的晚年越不幸,父母的牺牲感就越强烈,晚年越不愿意拖累儿女。
三四十岁拼命鸡娃,六七十岁需要娃养,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其实这种父母都很自私,一切以“我”的需求为中心,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做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三十岁前看父敬子,三十岁后看子敬父。一边压制子女,一边又避免子女无能,不仅害了子女,也会害了自己。
哲学家施韦泽说过:“每个生命,总会在某个时候,内心的火焰会熄灭。然后又因为遇到另一个人而复燃。”
父母儿女之间最大的悲哀,不是断绝关系,而是只讲金钱与利益,没有亲情与温暖;只有付出和牺牲,没有感恩与回报;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场交易;人越老越怕孤独,越怕孤独就越没安全感,越没安全感就越喜欢钱。
人过六十才幡然醒悟:父母跟子女,不过是两个家庭的陌生人;父母和子女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交换,相互给彼此需要的。你养我长大,我养你到老。
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不远不近的关系,适合任何感情。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场灾难。
养儿防老的观念,其实是弱者思维,人不能自己为自己负责,需要别人为自己负责。把子女当作经济工具,本身就是自私的。
“养儿防老”是小农经济中最好的养老模式,因为在农业时代,土地是最好的资产,谁赡养父母,谁就能继承父母的土地,子女赡养父母不但没吃亏,反而是最优解。
工商业社会,劳动力都是卖身资本家,自己养活自己都困难,再提养儿防老其实就是在耍无赖,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而不是义务。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说:自古以来,孝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优秀的子女,是骄傲,但很难是孝子;平庸的子女,是孝子,但很难是骄傲。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真经一句话,假传万年书,如果你不了解人性本质,推荐你读一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该书荣获茅盾文学奖,埃及最高文学成就奖,法国文学骑士勋章,书中每一句话都是真理智慧,读懂一句话,少走十年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