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湛江交出高分“生态答卷”

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上榜中国天气网2024年度最“清”新城市和年度最“湿”润城市;7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省下达的考核目标要求,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为95.4%,金沙湾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国家级美丽海湾,湖光岩湖成功入选2024年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024年,湛江再次交出高分“生态答卷”。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一体优化营商环境、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和美誉度。以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生态湛江为引领,我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不断提高,“含碳量”逐步降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全力守好蓝天碧水净土

去年12月初,当北方一片银装素裹,来自黑龙江大庆的退休老人杨光与老伴驾着房车一路向南,选择了在湛江东海岛西坑村落脚。“这里环境美丽、空气清新、人也友善。”杨光感慨地说,他原本患有气管炎,但来到湛江之后,他的病情得到了缓解,已经不需要吃药了。

无独有偶,同样在西坑村旅居的房车游客唐老先生认为,湛江气候温暖,空气很好,让人感觉十分舒适。在这里,唐老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因此,他还计划在湛江多待上几个月。

近年来,随着房车旅游日趋火爆,“鲜美湛江”的美名在房车族微信群和朋友圈中渐渐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北方“候鸟”组团到湛江过冬。

湛江之“鲜”,以空气鲜、水质鲜、物产鲜闻名。而这一切,离不开湛江驰而不息抓好对水、气、土等环境资源的防污治污。

为了守护好一湾碧水,我市编制印发《湛江市2024年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一断面一方案”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全力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密国(省)考断面主要干支流监测,及时对断面水质进行调度和跟踪督办,加快推进鹤地水库污染整治。

2024年,我市守住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底线和鹤地水库饮用水源安全。黄竹尾水闸国考断面、大水桥河文部村和大水桥水库省考断面比考核目标提升1个水质类别。湖光岩湖成功入选2024年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为全省2个湖库类型之一。

“一湾两岸”是湛江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我市不断探索近岸海域污染治理模式,建立“第三方服务+志愿净滩”岸滩垃圾清理和保洁长效机制。同时,加强入海排污口、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加快推进吴川博茂港湾、徐闻外罗湾等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美丽海湾创建。日前,金沙湾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国家级美丽海湾。

来过湛江的人都知道,这座城市是名副其实的“洗肺之城”,空气质量常年稳居全省前列。2024年,我市持续在大气污染防治中下硬功夫,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攻坚治理,完成119家涉VOCs企业分级管控评估,推动89台燃气锅炉完成低氮改造,持续推进火电、垃圾焚烧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当前,我市正加大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管控力度,积极应对污染天气,为全年气质领“鲜”打下坚实基础。

果蔬的鲜甜、粮食的丰硕,离不开土壤的安全。2024年,湛江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完成雷州、徐闻共218个行政村全覆盖溯源任务,共布设点位725个、采集检测分析各类样品1100余个,率先在全省完成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全覆盖。

绿色低碳发展彰显成效

深冬时节,不仅“房车候鸟”青睐湛江,真正的候鸟也像“老朋友”般如约而至,在湛江“打卡”过冬。雷州半岛沿岸湿地、滩涂不时呈现出万鸟翔集的壮观场面。

在湛江东海岛,宝钢、中科炼化、巴斯夫三大投资超百亿美元级“巨无霸”先后落户,工业大岛烟囱林立、管廊交错,但却又树木葱茏、天蓝水碧,各种珍稀鸟类在此自由飞翔、筑巢安家,中华白海豚成群结队在海上嬉戏畅游,构成一幅工业与生态和谐共融的生动图景。

肩负着“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高标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使命任务,湛江牢记发展第一要务,加快构建高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批又一批重大项目接连“上新”。生态环境保护如何为产业发展赢得更大空间,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生态环境部门优化服务,为大项目加快“上马”开“绿通”。去年,湛江探索实施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模式,对工业项目环评审批实行豁免环评、登记备案、告知承诺制及“绿色服务”通道四种情形分类办理,精准指导服务,提高环评审批效率,推动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中科炼化醋酸乙烯、巴斯夫首期工程塑料产品优化工程等项目顺利通过环评审批。

另一方面,在严格监管上下功夫,为高质量发展守牢生态红线。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强化规划环评引领,进一步优化规划布局、产业结构与实施时序,完成钢铁产业园区扩园、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拓展区、广东遂溪县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等重大产业平台规划环评审查,提升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水平。

除了通过“双随机”、专项行动、日常监管检查等方式督促企业落实环保措施,执法部门还通过数字赋能实现精准执法。安排专人开展线上巡查,分析研判监控数据,督促企业及时标记异常,分类建档,出现异常通知运维单位巡检排查,数据超标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到现场核查。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企业降碳减污,全市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度近几年持续下降,2024年超过70%控排企业配额出现盈余,配额总盈余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60.62万吨,同比增长36.92%,折合当前市场价卖碳可获得经济收益约8000万元。这是我市自2021年度碳交易首次扭亏为盈以来,在全省碳市场再次迈上新的台阶。

湛江绿色发展成效彰显,为全省乃至全国树立样板。湛江钢铁零碳冶金示范项目列入省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湛江钢铁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被评为首届广东省十大生态环境创新案例,是四个企业创新案例之一;在2024年全国生态日广东省宣传活动上,湛江市作绿色低碳发展经验交流分享,中海石油乌石23-5油田群开发项目、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CCUS应用项目入选20个全面绿色转型典型案例。

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原来这就是鱼藤,就是它们缠着红树林,让红树林枯萎了”“我们快帮红树林清理这些入侵者吧……”去年9月,一群小小志愿者们走进廉江安铺镇九洲江红树林区域开展净滩行动,切身体会到一线护林员工作的艰难。

随着“绿美湛江”生态建设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环保爱心人士、志愿者加入到“护绿”的队伍当中,形成了“绿美湛江”全民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在2024年开展的“守护红树林志愿者先行”湛江市万名志愿者全域护林行动中,全市组建红树林志愿服务队伍100多支,人数突破一万人。净滩行动、植树造林在半岛大地掀起风潮。海岸线上泛起了星星点点的绿,筑成一道“绿色长城”。

去年8月29日,全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会在湛江成立。协会由湛江申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11家来自不同行业的单位共同发起,将通过实践探索、交流反思、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态保护等多种方式,为中华白海豚营造安全美丽的家园。

“五年内,协会将联合学校、企业等单位,持续开展约300场‘走进雷州湾’的公益活动,提升公众对海洋的关爱,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会长董服金说。

凭借优质的生态资源优势,各地积极开发“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廉江高桥红树林、麻章世乔村红树林、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特呈岛红树林旅游小区等为游客提供了零距离的“海上森林”探秘之旅。湛江经开区开拓红树林+中华白海豚特色文旅线路,加快打造中华白海豚特色文旅品牌。穿树林、走海岸、赏候鸟、观植被、游湿地……在湛江,以特色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生态旅游”,正日益受到广大游客的推崇。

无废工厂、无废酒店、无废景区、无废医院……当下,湛江正以点带面,通过无废细胞创建示范引领绿色潮流。去年8月,启动首批10个“无废细胞”创建,从宣传无废理念、健全基础设施、推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生活、补齐关键短板等方面精准发力。去年底,《湛江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5年)》印发实施,积极打造具有湛江特色的“无废城市”建设模式。到2025年底,我市将要完成50个以上“无废细胞”创建。届时,市民身边的“无废细胞”越来越多,绿色发展成果触手可及、可观可感,“绿色”“无废”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下一步,湛江将以更大力度推进“百县千镇万村绿化行动”,加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半岛。同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有序推进美丽海湾保护开发,加快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无废城市”。积极开发海洋碳汇项目,大力提升“绿碳”“蓝碳”等碳汇能力,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