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李俭珠将军离休,组织上先后安排他去条件优越的桂林、长沙安度晚年。然而

小博大史 2025-01-20 17:31:00

1969年,李俭珠将军离休,组织上先后安排他去条件优越的桂林、长沙安度晚年。然而当他听到家乡的干部 、社员反映洮水落后贫穷的状况后,他再也坐不住了。 李俭珠,1915年生于湖南省某县。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老一辈革命军人,李俭珠的一生跨越了中国革命的多个历史阶段,尤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的表现令人钦佩。通过不懈的奋斗与坚守,李俭珠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一位重要的领导人物,尤其在炮兵系统内,堪称一位不可或缺的建设者。 1950年10月中旬,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着手组建特种兵部队,李俭珠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并兼任炮五师政治委员。作为一名资深的政治工作干部,李俭珠被派遣率领第一批部队赴朝参战。在朝鲜战争的初期,志愿军面临的是严酷的战斗和恶劣的气候。尤其是冬季的严寒,对于身处战斗一线的士兵们来说,寒冷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李俭珠在战场上并非只扮演一个指挥员的角色,他更是身先士卒的楷模。在严寒天气和恶劣环境中,他的腿部旧伤复发,严重的寒冷让他的伤情加重。为了应对身体的不适,李俭珠不得不用狐狸皮将双腿裹住,然而,身体的疼痛并没有让他退缩。他仍然坚持在前线指挥炮兵作战,与士兵们共同抵抗敌人的进攻。身为一名炮兵指挥员,李俭珠对炮兵战术的熟练运用,既能准确打击敌人的阵地,也能有效支援步兵的进攻,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李俭珠参与了抗美援朝的第一、二、三次战役,每一次战斗都充满了艰苦与挑战。尤其是第三次战役结束之后,李俭珠因伤情加重和身体不适,必须暂时离开前线。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委员会正筹划建立炮兵司令部,李俭珠被任命为炮司干部部长,准备承担更大的责任。然而,由于北方寒冷的气候与他的身体状况不匹配,李俭珠主动提出回南方工作。考虑到李俭珠的身体情况,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决定将他调任中南军区炮兵部政治部主任兼炮兵学校政委。 在李俭珠到达中南军区后,虽然炮兵部队的建制尚未设立,但李俭珠并没有因职位的调整而感到气馁,反而迅速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在炮兵部队的建设暂时停滞的情况下,他被调至中南军区后勤部,担任政治部主任。李俭珠展现了出色的适应力和担当精神,迅速融入新的工作职责,推动了中南军区后勤体系的优化与发展,为部队的长期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1952年5月,李俭珠的职务再次发生变化,他调任中南军区公安军政治部主任,并成为党委常委。公安军是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负责处理内外威胁,保障社会治安。在这一新的岗位上,李俭珠通过系统的组织工作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了公安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确保了公安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能。 1953年,李俭珠进入武汉速成中学高干班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政治和军事素养。这一阶段,他专心学习了大量的政治理论和军事指挥课程,逐渐从一名基层干部成长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军事指挥员。 1955年9月,李俭珠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多次战斗中表现卓越,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李俭珠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和奉献。他在战争中的坚韧与决心,以及在平时岗位上的不懈努力,使他成为了一位具有高度军事素养和政治觉悟的革命军人。 1969年,李将军离休了。组织上体恤这位年迈的老将军,先后安排他去桂林、长沙这些风景秀丽、条件优越的城市颐养天年。本可以就此过上安逸的退休生活,但李将军的心中,装着对家乡的深深牵挂。 李将军听说家乡的干部和群众反映,洮水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十分落后贫困时,他再也坐不住了。这位曾经浴血奋战的老将军,心中又燃起了革命的火焰。他婉言谢绝了组织的关心和安排,毅然决然地告别了安逸的生活,背起简单的行囊,告别亲朋好友,只身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洮水村。 从1970年10月开始,在李将军的带领下,村干部和群众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基础设施建设。他们本着"水、土、田、山、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对洮水村进行全方位的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 然而,基建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村里缺乏必要的建设工具,李将军就组织工匠制作铲锄等农具,还自制了土车板车方便运输。建设资金也十分紧张,李将军便动员群众砍柴烧石灰,自己还拿出2000元的积蓄购置水泥等物资。 六年的时间转瞬即逝。 1976年夏,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席卷而来。 洪水肆虐,山洪暴发,洮水村的大堤水渠遭到严重冲毁,6年来辛勤建设的大部分成果毁于一旦。 灾情就是命令,李将军火速赶回洮水村投入抢险。他拿出毕生积蓄700多元,购买了急需物资,及时救助了洮水村80多户受灾村民。 在李将军的带领下,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损毁的农田水利在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淹没的农田重新种上了晚稻,当年洮水村就实现了涝年不减产。 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有李将军在,洮水村不愁!

0 阅读:86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