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山市昌宁县紧紧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全面落实稳就业、促创业各项政策,聚焦就业人员和创业人员需求,用实际行动为他们排忧解难,全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走进昌宁县红茶产业创业街区茶艺坊,昌宁县勋兰茶叶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马榕正与街区运营平台负责人王志平热烈交流着网络平台运营管理的相关事宜。马榕是一名大学毕业生,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制茶工艺,大学毕业后便投身茶叶生意。2023年,在人社部门的引导下,他的公司成功入驻昌宁县红茶产业创业街区。在街区运营平台的悉心指导下,公司的茶叶业务蒸蒸日上。
“街区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服务,从创业指导到电商培训,再到产品包装设计,让我对销售渠道有了全新的认识,产品在市场上也更具竞争力。”马榕感慨地说,如今,公司拥有3000多亩茶叶基地,年销售额达1200万元,每年雇佣的制茶、采茶和茶园管理工人近500人。
自2023年起,昌宁县人社部门积极谋划,秉持“抱团发展”的理念,依托当地的茶叶和蔬菜产业,建成了昌宁县红茶产业创业街区和柯街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这两个创业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包括果蔬新品试种大棚、直播间、办公场地等在内的硬件设施,同时还提供孵化个体或企业培训、销售对接、线上线下宣传等一系列服务。截至目前,两个创业平台已成功孵化入驻300家实体,吸纳就业985人。
“我们以高原‘特色农业+创业’为发展定位,打造了以‘县电商中心+茶艺坊+茶韵公园’为硬件载体的创业街区。街区为入驻企业提供‘四式’服务模式,包括导师服务,为各类人群提供创业辅导与培训;需求式服务,涵盖产品拍摄、包装设计、品牌策划、法律工商注册、人力资源等方面;传导式服务,负责政策宣传申报、组织创业大赛等;沉浸式服务,提供投融资对接、深入企业全程直播陪跑孵化等。”王志平介绍,目前,街区已入驻107家企业,带动就业546人,为创业者们营造了便捷、优质、可靠的创业环境。
与此同时,在柯街镇,一场有50多人参与的叉车培训正在火热进行。昌宁县以农村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行动为契机,充分利用春节期间人员返乡的有利时机,在全县13个乡镇开展挖机、叉车等职业技能培训,致力于将普通工人培养成技术工人,切实提高转移就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水平,助力务工人员返岗后增加收入。仅2024年,就累计开展手工电弧焊、农村房屋建筑技术、电工、网络创业等职业技能培训90期,培训人数达3597人。
柯街镇柯街村长田村民小组的村民李旗正在参加叉车培训,他表示:“我在外务工多年,今年返乡过年时正好赶上县人社部门组织的叉车培训,很多人都踊跃报名。有了这个证书,我们在外务工就能持证上岗,工作更轻松,工资也更有保障。”
近年来,昌宁县坚定不移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创新推出“七个一批”工作模式,即“创业平台孵化培植一批”“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一批”“线上直播带岗推荐一批”“县级零工市场服务一批”“幸福里社区吸纳一批”“公益性岗位托底一批”“惠企惠民补贴保障一批”,构建起了严密的公共就业服务保障网络,实现了就业形势的稳定和质量的提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20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72.04%,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为94.74%。昌宁湾甸就业“幸福里”社区荣获省级首批认定,并获得200万元补助资金。
“2024年,昌宁县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4万人,开展就业培训1.3万人次,发放创业贷款480人,金额达1.2亿元,拨付各类补贴资金4800余万元。”昌宁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李莹介绍,他们将继续开展务工型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应用于现代农业的无人机驾驶员培训,加大返乡创业指导和贷款扶持力度,推广“产业+就近就地就业”“幸福里”模式,促进县域人力资源机构深度合作,确保202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少于15.4万人,让各项可用政策实现全覆盖。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杨艳鹏
通讯员:杞艳芹李莹
审核:谢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