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养殖助中国西北农民走上致富路

新华社 2025-01-20 19:36:50

新华社记者程楠、张文静、郭刚

冬日暖阳下,甘肃省榆中县和平镇路口村的特色畜禽养殖基地里,数百只鸵鸟从圈舍飞奔而出,迎接“日光浴”。基地负责人陈晓鹏端着由白菜叶、苜蓿等混合制成的“营养早餐”,投喂这些“致富鸟”。

陈晓鹏的养殖基地在当地小有名气。“鸵鸟浑身都是宝。”陈晓鹏说,鸵鸟肉具有低脂肪、高蛋白质的特性,鸵鸟皮革、羽毛和蛋壳还可加工成多种工艺品。附加值高、耐粗饲、适应性强、饲养成本低,这些特点让鸵鸟成为当地农民眼中的“致富鸟”。

六年前,“80后”陈晓鹏看准了鸵鸟养殖的市场前景,返乡创业,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路口村,流转了5亩土地,试养起9只小鸵鸟。经过精心照料,小鸵鸟成长迅速,很快为他带来第一笔收入,这坚定了他继续从事特种畜禽养殖的信心。

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首次明确了家养畜禽种类33种,其中包括含鸵鸟、梅花鹿、羊驼、火鸡等在内的16种特种畜禽。

此后,陈晓鹏干劲十足,将鸵鸟圈舍从5亩扩大至100亩,鸵鸟养殖量从9只扩大至400多只。如今,他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收购、土地流转、畜草种植等,带动30多户农户一起走上致富路。

50岁的路口村村民韩玉花是陈晓鹏合作社的一名员工。起初在村里看到陈晓鹏养殖鸵鸟,她和大伙儿都觉得很新鲜。她以前从来没见过鸵鸟,更不知道怎么养殖。“现在,我除了自己种地,还在合作社学到了饲养鸵鸟的技术,每月有3500元收入,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

鸵鸟产值几何?陈晓鹏算了一笔账,最近合作社每天能销售3只鸵鸟,加起来有100多公斤鸵鸟肉,每公斤能卖100元,鸵鸟蛋单个能卖150元,一只鸵鸟的羽毛还能收入1000多元。

榆中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中心工作人员王成介绍,全县共发展了3家中等规模的鸵鸟养殖基地,目前存栏鸵鸟760多只,单只鸵鸟的平均产值超过1.5万元。中心每月派技术人员到鸵鸟养殖基地,为养殖户提供疫病防治和消杀、养殖技术培训等服务。

随着中国农历春节临近,当地的鸵鸟生意愈发红火。陈晓鹏介绍,鸵鸟既是学生研学的对象,也是当地景区的“模特”。夏秋季节,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体验鸵鸟喂养,还有景区借养鸵鸟供游客观赏。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柯认为,特种畜禽养殖对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从牛、羊、猪、鸡,到不常见的鸵鸟、梅花鹿、羊驼、火鸡,越来越多特种畜禽种类正在丰富中国养殖业的品种。

在新疆,鹧鸪养殖富了群众的“钱袋子”;在内蒙古,羊驼养殖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途径;在陕西,梅花鹿养殖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收益……不少地方还将特种畜禽养殖与农村文旅产业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

陈晓鹏说:“今年,我计划提升改造养殖环境,以便在夏秋季节吸引更多学生和家长前来体验鸵鸟喂养和休闲观光。”

0 阅读:8
新华社

新华社

新闻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