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说“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只能再存活4年。”小小的昆虫真的对我们有这么大影响吗?昆虫的世界又有哪些有意思的现象呢?2025年1月16日,领创少年走进中国农业大学西区昆虫博物馆,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馆长助理杨皓然的讲解下,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昆虫探索之旅。
走进博物馆,琳琅满目的昆虫标本,被精心地陈列在透明的展柜中,瞬间将大家带入了一个微观而神奇的昆虫世界。一只巨大的蝴蝶标本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它色彩斑斓,图案复杂,宛如一幅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之一——亚历山大鸟翼凤蝶,其翼展可达惊人的30厘米左右。孩子们不禁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能创造出如此美丽而庞大的昆虫。
在昆虫分类展区,杨皓然详细介绍了每一类昆虫,包括它们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展馆还详尽的展示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以及生殖系统,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各类昆虫的特点。
我们了解到,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动物,已知的昆虫种类超过100万种,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传粉、分解有机物等。通过这些知识,我们对昆虫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敬畏这些小小的生灵。杨皓然给少年们详细的科普了蜜蜂是如何用身上的绒毛携带花粉,传播花粉,他们的族群有什么天敌,又是如何分工相互合作的。
博物馆内不仅展示了昆虫的形态和行为,还有着丰富的科研知识。杨皓然详细阐述了昆虫研究的实际意义,尤其是在粮食贸易中的作用。例如,快速检测技术可有效防治物种入侵,这对于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博物馆的沙盘区,一个个城市名片代表着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的足迹,记录着他们在全国各地的科考活动。通过这些展品,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昆虫的知识,还了解了科研团队如何用科技推动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
其中,云南洱海的科技小院微景观模型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水质检测、林地保护等科研成果展示,体现了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巨大贡献。博物馆展区所展示的这些成就,不仅仅是对云南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它们更是科学家们守望自然、奉献社会的精神象征。
通过这次参观,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昆虫的基本知识,还深刻认识到科技对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也为他们种下了对科学探索和生态保护的兴趣和责任感。
“领创少年大讲堂”是北京日报社专门为6-15岁青少年打造的科技讲堂,目前已举办19期线下活动。关注视频号“北京深读空间”,可查看讲堂精彩片段。接下来,大讲堂将持续推出更多优质活动,助力孩子们的科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