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已经严重刺痛了老百姓敏感的神经。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关切背后,是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的不放心。如何护卫“舌尖上的安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1月19日,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李力海提出了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建议。
李力海介绍,目前,山西省在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首先,缺乏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化技术规范,导致信息的互通共享存在障碍。由于“分段管理”问题的存在,食品在不同生产经营环节之间无法实现追溯信息的互通共享,无法对食品来龙去脉的全程追踪。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山西省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食品生产企业间信息不对称、规范标准不统一、组织化程度低。食品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加之信息管理难度大,且建成后社会效益大于企业效益,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积极性。
对此,李力海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健全食品信息标识,规范管理。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标准,细化标识管理,更统一、更清楚,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加强对不断更新的转基因、添加剂等内容的标准制定,严惩食品标签说明中虚假和夸大成分行为、依法追究肇事者刑事责任等。
二是完善相关管理法规和追溯标准,严格责任追溯机制。加强统一管理法规建设,强化各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协调配合,明确监管主体和相互职责,形成合力。
三是鼓励和帮助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电子供应链。鼓励和帮助企业根据自身战略目标和企业实际,选择符合条件的信息化系统和建设方式,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战略规划结合起来。将食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整合,形成完善的电子供应链。
四是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解决食品安全的诟病。山西省除2017年制定的《山西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管理条例》外,还没有一部与食品安全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食品安全法治保障水平。因此,需要制定一部与上位法相衔接、与山西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记者高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