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卫生》杂志社和健康报社组织的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和“十大改革先锋”推介活动结果已通过公示予以发布。其中,“十大新举措”分别是:
北京天坛医院:多维发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天津滨海新区: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高质量发展
山西阳曲:创新慢性病综合防控,推进医疗健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上海:全链条协同,推动创新药械临床应用
浙江:打造“数字健康人·安诊儿”,推动医疗健康服务新变革
安徽芜湖:实体化运行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开创有序就医诊疗新格局
江西鹰潭:借集采东风,让就医用药更“亲民”
广东:开出“三张处方”,促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
重庆:探索“三医”协同改革,创新健康服务模式
云南: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推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中小卫将在本系列推送中一一为您呈现。
近年来,广东省开出推动资源下沉、促进服务共享、优化就医体验“三张处方”,人民群众的医改获得感持续增强。
“补气造血”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梯次下沉
一是强化统筹布局。加强省域内医疗资源统筹布局,提升珠三角地区医院对口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精准度、有效性,加快补齐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短板,有力提升全省医疗资源布局均衡度。在广州创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家“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以及呼吸、肾脏、肿瘤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6大专科医疗中心,在汕头、湛江、韶关、珠海、惠州等市建设5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同时在全省布局50家省级高水平医院和分批改造提升全省县镇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广州、惠州获中央支持建设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2家“委省共建”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带动下,结合实施健康广东18个专项行动、全省医院病房改造提升行动、支持粤东地区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行动等“一揽子”举措,加快构建全省统筹、“顶天立地”的医疗卫生服务大格局。
二是加强“精准输血”。采取组团帮扶、结对帮扶、托管帮扶等形式,实现粤东粤西粤北所有县(市)综合医院都有省级医院负责帮扶,构建省市县镇村五级帮扶协作、“精准输血”提升的统筹协作体系。以整体提升县级医院业务能力为重点,安排73家省级三甲公立医院向113家县级公立医院派驻帮扶专家团队,“带土移植”提升帮扶对象管理运营水平。以帮扶建设重点专科为重点,安排5家高水平医院一对一结对帮扶粤东粤西粤北5家高水平医院,帮扶期限为5年,分批投入帮扶资金5亿元。
三是力促“自主造血”。实施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创设“县域内住院率”等分级诊疗评价指标,大力提升县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实施“百名首席卫生专家下基层行动”,面向全国选聘100名全职首席专家定向到47家镇级中心卫生院任职,2023年以来派出专家到基层临床带教500余人次。实施“校地共建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2023年委托医学高校培训全科医生3387人、定向培养医学专业学生2492名,加快破解基层人才不足难题。
“强筋壮骨”
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一是健全机制。将县域医共体建设项目纳入省级乡村振兴资金支持范围,制定实施县域医共体慢病管理中心等18个内部运行指南,细化实化县域医共体运行机制,推动县域医共体内部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统一”管理。目前,全省57个县域医共体已有56个达到紧密型标准。
二是提升能力。锚定提升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目标,建强县城胸痛、卒中、危重症孕产妇救治、危重症儿童及新生儿救治、创伤中心等5大“急诊急救中心”,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5大“临床服务中心”,推进各县中医院创建2个特色专科和1个技术推广中心。
三是强化保障。探索乡镇医务人员“县招县管镇用”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评价制度,设立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评审标准,实行单列评审。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行以固定薪酬为主、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政策,有效提升医务人员收入稳定性和激励政策有效性。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支付标准,大力推动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总额付费、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机制,已有5个县域医共体享受结余留用。
“疏通经络”
打造数字健康网络
一是建好全省医疗卫生数字化标准体系。出台实施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发展方案、健康医疗信息共享方案、依托信息化手段提升对口帮扶效能方案等,编制紧密型县域数字医共体、健康医疗业务网络等建设标准规范,打牢网络互联互通、数据互认共享基础。
二是加大基层机构数字化基础设施投入。以推广智慧医疗辅助信息系统为抓手,建成贯通省市县镇村五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目前已接入省级远程医疗中心20个、省市医疗机构193家、县级医疗机构334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34家,服务内容涵盖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病理等。
三是推动龙头医疗机构开展在线诊疗服务。目前全省所有三甲医院均已开设互联网医院,可为群众提供在线问诊、远程诊断、健康管理等服务。推广“粤健通”居民健康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已覆盖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已汇集医疗卫生数据330亿条、居民健康档案2.4亿份。
四是建设全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平台。明确互认项目和互认规则,目前已覆盖全省所有三级医院(272家)、363家二级医院、163家基层社区医疗机构,互认共享项目涵盖114个,2023年以来调阅互认273.7万次,有效降低群众就医费用、提升就医效率。
推荐意见——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利群
打出卫生健康集成式改革组合拳
近年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具体部署,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打出卫生健康领域集成式改革系列组合拳,全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成效明显。
一是紧扣落实党委政府推进医改的主体责任,在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上精准发力。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高位推动深化医改,省财政先后投入超过250亿元实施50家高水平医院建设、6大国际医学中心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同时,大力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升级建设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加基层优质服务供给,为“大病在本省解决”奠定坚实基础。以打造“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为支撑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三甲医院组团式帮扶县级公立医院,“百名首席下基层”、订单定向医学生服务基层、巡回医疗队等“一揽子”举措,建立稳定的人员下沉服务长效机制。从具体成效看,全省县域内、市域内和省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85%、95%、99%左右,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秩序基本形成。
二是紧扣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问题,在优质服务同质化上精准发力。为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的同质化和连续性,广东细化实化县域医共体运行机制,推动县域医共体内部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统一”管理。同时,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建设贯通省市县镇村五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全省所有三甲医院均开设互联网医院,为群众提供在线问诊、远程诊断、健康管理等服务,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从具体成效看,全省57个县域医共体已有56个达到紧密型标准,尤其是5个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机制,为促进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作出积极探索。
三是紧扣维护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鲜明导向,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精准发力。近年来,广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人员县招县管镇用”,广州花都“村稳”改革、深圳罗湖医疗集团建设、佛山顺德健康共同体建设,茂名推动“大病不出县”、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等经验在全国推广。从具体成效看,全省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活力进一步激发与释放,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县级综合医院基本标准100%达标。
审核:孔令敏杨金伟
制作:中小卫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