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色中国》编辑部综合报道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12月2日至13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公约》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框架下的三大重要环境公约之一,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并称为“里约三公约”。
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公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及建立合作机制,在严重受荒漠化和干旱影响的地区防治土地退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本次大会以“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未来”为主题,重点讨论加快土地修复和提高抗旱能力。各国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及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汇聚一堂,共商全球防治荒漠化大计。
今年是中国签署《公约》30周年。30年来,中国积极履行《公约》,扎实开展防沙治沙国际合作,开拓“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中国还与同样面临荒漠化问题的中亚、非洲国家分享治沙技术和经验,提供技能培训,为全球南方国家共谋绿色发展注入动力。
大会开幕当天,总面积超过600平方米的中国馆举行开馆仪式,这也是除东道国之外最大的国家主题馆。中国首次在境外对荒漠化防治和“三北”攻坚战进行综合展示宣介,吸引了广泛关注。一系列的主题边会,平行的各种活动,让全球的与会者感觉到中国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巨大成就。
“中国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超过50%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公约》副执行秘书穆里罗表示,“中国一直积极履行《公约》。中国在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典范,有助于我们更好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COP16中国馆开馆仪式
惊艳亮相的中国馆
12月2日至13日,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一场特别的展览正在向全球关心荒漠化治理的人士展示以“三北”工程为代表的中国荒漠化防治成效与经验,讲述中国治沙故事。
12月6日,《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参观《公约》第十六届缔约方大会(COP16)中国馆后,在留言簿上写道:“值此COP16在沙特利雅得举办之际,致以来自《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赞扬。”
蒂奥感慨,中国的荒漠化治理“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他说:“我会强烈建议我的同事、COP16的参会者,都来中国馆看看。”
中国馆是在12月2日正式开馆的。中国馆以“跨世纪三北工程新时代中国实践”为主题,通过图文、视频和实物等形式,讲述中国人民艰苦卓绝、久久为功的治沙故事,特别是在科学规划、系统治理、产业融合、示范带动、绿富同兴等方面的经验和案例,向世界传递中国防沙治沙的决心和行动。
开馆仪式上,国家林草局负责人表示,中国防沙治沙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去年6月以来,中国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目前已经完成治沙面积380万公顷。中国加入《公约》30年来,认真履行《公约》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治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成立了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在蒙古国、中亚、非洲等地建立示范基地,加强技术培训和经验分享,提高发展中国家荒漠化防治能力和水平。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分享技术、交流经验,为实现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和“G20土地退化倡议”远景目标、遏制土地荒漠化、建设美丽宜居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加中国馆开馆仪式的嘉宾
6日下午,《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在“跨世纪三北工程新时代中国实践”展览的一个个展台前驻足。“这里年降水量有多少,低于400毫米吗?”“这个植树机器人能挖坑吗?”⋯⋯蒂奥不断询问中方工作人员,了解中国的治沙技术和方案。
在鄂尔多斯展区,解说员向蒂奥介绍,风电光伏治沙能有效利用资源、减少碳排放。蒂奥指着图片中的光伏板问道:“沙漠里建光伏电站的困难之一在于沙尘会聚积在光伏板上,你们怎么清洁呢?”“我们的光伏板系统有清洗功能。”解说员回答,“用无人机、机器人清洗。”“是个便捷的方案!”蒂奥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在宁夏沙产业展台,解说员告诉蒂奥,宁夏枸杞产业创造的年产值达40亿美元左右,还能带来27万个工作岗位。“什么?40亿美元?”蒂奥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这些小红果子。他拿了一颗在嘴里嚼了嚼,又在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在水杯中放上几颗。
来到中国“绿色长城”发展史的巨幅展板前,蒂奥立刻联想到非洲的“绿色长城”计划。那项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人工防护林计划得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支持,灵感正是来自中国的“三北”工程,也与中方保持长期的合作。蒂奥对中国荒漠化治理方案中的科技含量印象深刻。他赞赏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者们对荒漠化治理的贡献,希望中国的防沙治沙技术推广应用到更多地方。
蒂奥说,中国馆展示了完整的荒漠化治理解决方案,既有先进科技又有传统智慧,既有治理成效又有经济、社会效益,创造大量就业。“在中国,我们可以找到应对土地退化的解决方案”。
“当我看到中国馆展出的中国人民为防治荒漠化所作出努力的图片时,我深受震撼,这体现了中国在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卓越领导力。”《公约》副执行秘书穆里罗说,强大的领导力、高效的决策,地方政府与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传统方法与创新技术的融合统一,这些促成了中国在防治荒漠化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国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大家更好地看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也将成为各方加强经验交流及寻求合作的良好平台。”穆里罗说。
△COP16大会会场
中国方案受欢迎
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成为防沙治沙国际典范。截至目前,中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塞罕坝造出世界最大面积人工林海,毛乌素实现世界最大面积生态逆转,库布其走出产业治沙的全新路径⋯⋯《公约》秘书处两次授予中国“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认为“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本次大会中国馆总面积超过600平方米,除了用于举办展览,还在大会期间开展系列边会活动。通过展览和一次次的边会,中国加强荒漠化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令世界印象深刻,中国人民艰苦卓绝、久久为功的防沙治沙故事深深打动了世界。
“去年我到访了库布其沙漠,感受到那里显著改善的生态环境,看到了壮观的‘绿色长城’,中国荒漠化防治成就让人印象深刻。中国在防治荒漠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有效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在抵御干旱影响、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方面实现更大进步,促进合作共赢。”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环境与气候监测司司长马哈茂德·法塔赫拉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相关负责人查尔斯·卡兰格瓦多次到访中国,高度赞赏中国在荒漠化综合防治及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中国荒漠化综合防治成效有目共睹,同时中国积极发展绿色经济,推动能源转型,展现出强大的引领力。”卡兰格瓦对记者表示,“特别是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与全球南方国家分享技术经验,采取实际行动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宁夏地处中国西北内陆,东、西、北三面分别被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沙地包围,是中国首个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省区。宁夏独有的麦草方格治沙技术和“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在此基础上,宁夏通过不断研究总结,示范推广了刷状网绳、蓝藻沙结皮、高效植苗等一批治理成本低的新技术。同时,宁夏积极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公约》秘书处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在宁夏成立,圆满举办五届荒漠化防治技术与实践国际研修班,接待了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262人来到宁夏学习荒漠化防治经验。
会议期间,宁夏携带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资料进行展示,举办专题报告、视频展演、产品品鉴,同时邀请荒漠化公约、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和相关国家代表共同交流、探讨生态脆弱区保护修复与绿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向世界全方位展示宁夏防沙治沙技术和成果,传播荒漠化防治“中国智慧”和“宁夏经验”。
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局瓦莱丽希基说,世界银行的使命是消除贫困,建设一个宜居的星球。宁夏模式为这一使命注入了活力。中国在荒漠化和退化土地上创造繁荣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世界银行为与中国成为伙伴而自豪。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林业司吴志民说,中国的绿色长城建设总结出多种技术模型,可以分享给面临类似问题和挑战的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
《公约》秘书处约翰斯·卡里卡表示,《公约》与中国宁夏的合作远超一般的伙伴关系,有力推动了荒漠化防治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为国际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和路径。
12月9日,一场主题为“绿色技术、绿色未来”内容为分享中国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的成功经验的边会在中国馆举行。此次边会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生地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共同主办。边会发布了新疆生地所与泛非“绿色长城”组织合作在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建设的“中非绿色技术公园”成果视频,新疆生地所与泛非“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续签了谅解备忘录。会上还介绍了中国与非洲、中亚等地区的其他荒漠化防治成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委书记张志刚介绍了新疆防沙治沙成效和经验。他说,2022年新疆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前不久世界最长环沙漠生态屏障在新疆“合龙”,打造了全国防治荒漠化的样板和典范,为筑牢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作出贡献。
乌兹别克斯坦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部专家索别尔忠·乌马罗夫在发言中表示,乌中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环保合作成效显著,中国先进的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方案已成功应用于乌兹别克斯坦。
非洲“绿色长城”毛里塔尼亚国家署总干事西德纳·艾哈迈德·埃利表示,中国的创新方案对毛里塔尼亚抗击荒漠化和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5日下午,联合国“土地生命奖”主题边会在中国馆举行。会议回顾“土地生命奖”设立13年来的工作成果,展望科技和青年引领土地修复事业的未来。本次边会由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秘书处、亿利公益基金会与UNCCD秘书处共同主办,联合国组织代表以及往届获奖者、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围绕携手面对未来挑战、荒漠化治理科技创新等主题深入交流讨论。
联合国“土地生命奖”是UNCCD秘书处设立的旗舰奖项,于2011年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COP10)上启动,旨在表彰土地退化零增长卓越案例和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每两年评选一次。“土地生命奖”启动以来,多次在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永久会址库布其七星湖举行颁奖仪式。中国塞罕坝机械林场在第八届论坛上获颁该奖项。
UNCCD全球合作机制及伙伴关系主管斯坎伦在致辞中说:“解决荒漠化和土地退化问题是全球共同的责任。我们与亿利基金会等合作伙伴一起,正在推动利用青年的智慧和技术进步的解决方案,为所有人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边会还组织了两场主题为“‘土地生命奖’引领全球利益相关方共同面对未来挑战”和“荒漠化治理的科技创新和青年力量”的圆桌对话。2015年“土地生命奖”获奖企业亿利资源集团分享了立体生态光伏治沙、智能植树机器人等科研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大会上,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荣获全球生态环保领域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高度赞扬了卢琦对全球荒漠化防治作出的贡献。她指出,卢琦用实践证明,通过将科学与政策相结合,人类可以解决土地退化问题,帮助社区适应气候变化,为数百万人构建更美好的未来。
卢琦在长达3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投身中国荒漠化防治事业,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土地面积。他在实施世界上最大的造林项目、建立荒漠生态研究网络和伙伴关系,以及促进多边合作以遏制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卢琦牵头50余个科研项目,发表了180多篇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撰写了20本专著,协助中国落实《公约》,并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和其他一些处于全球荒漠化行动前沿的国际组织贡献专业知识,提供了通过多边合作减缓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的最佳实践。
卢琦表示,中国几代荒漠化防治科技工作者辛勤耕耘,创造了科技治沙的奇迹,为中国“三北”工程建设科技支撑作出贡献。这个奖励一定会激励中国的生态建设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加积极地投身地球生态保护事业。
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负责人说,中国愿与各方聚焦荒漠化治理成果和挑战,共商荒漠化合作之路,共探荒漠化治理之计,携手合作,早日实现“荒漠造福人类”的目标。
《绿色中国》B(下半月)2024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