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684字,阅读约需1分钟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本网记者张思渝)“在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出露区域占全省面积的73%,占比位居全国第一,峰林、石林,峡谷、盲谷,溶洞、天坑等各种地貌类型应有尽有。但普通民众对于这些地质奇观的了解程度究竟几何?又该如何将这些自然瑰宝推向更广阔的视野,让更多人领略其独特魅力呢?”1月22日,贵州省人大代表、黔西南州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邓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了她在一直思考的问题。
省人大代表邓笑
贵州,被誉为“喀斯特博物馆”。这里坐落着织金洞与兴义两大世界地质公园,以及赤水丹霞、绥阳双河洞、关岭化石群、六盘水乌蒙山等多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向省内外游客展示了贵州得天独厚的地质资源与壮丽的自然景观。
“讲好地球故事,充分发挥地质公园在地质科学研究和普及中的作用,对于提高公众地质科学素养、推动地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邓笑提出,目前,我省大部分公众对于园区内的地质构造、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等依然存在认知上的不足。多数情况下,公众仅在游览景点时,依赖导游讲解、观看视频或阅读等方式获取有限信息,地质科普知识的传播范围与深度存在明显局限。
鉴于此,邓笑提议将地质科普教材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她建议,相关部门兼顾不同年龄层、知识背景与学习需求,精心策划一系列科普课程,从小学到中学,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利用校园与科普实践基地作为平台,广泛普及地质知识,让他们成为宣介贵州地质和美景的传播者,加深孩子们对家乡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的认知与热爱,实现代际传承,激发全社会对自然与科学的尊重与保护。
一审:郭秋含
二审:王利环熊莺
三审:彭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