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专访省人大代表,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翟军:“百年煤城”剑指“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

新黄河记者:黄敏张成地薛冬

正在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山东,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突出抓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其中,“枣庄欣旺达”成为关键词之一。作为动力电池的“头部引擎”,欣旺达所扎根的枣庄市,正剑指“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

枣庄曾“因煤而建,因煤而兴”,而今洗去传统能源基地的铅华,向新质生产力要发展,绿色动能澎湃。近年来,枣庄市经济增速保持全省前列,是否得益于这一转型?近日,在山东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翟军接受新黄河记者专访,解读该市向“新”向“质”的蝶变升级之路。

省人大代表,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翟军

掘金动力电池

枣庄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是枣庄市昔日写照,与煤炭相关的主导产业曾占经济结构八成以上。不过,2009年,枣庄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面对这样的困局,如何转型突围?经过多年探索,枣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

翟军介绍,近年来,枣庄市积极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扎实推进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强工兴产、转型突围”取得阶段性成效,打造了“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等一系列城市名片。

一个资源枯竭之城,打造“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底气何在?

翟军介绍,枣庄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完备的产业链条。搭建了从锂矿开采加工到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芯、检测检验、终端应用和拆解回收的全产业链,锂电生产制造在枣庄足不出市就能完成“一站式配套”。

叠加的政策效应。山东高度重视并支持枣庄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一揽子政策措施向枣庄倾斜,尤其是去年7月印发的《山东省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枣庄‘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

优良的服务保障。高标准编制枣庄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全国首部锂电产业专项法规——《枣庄市锂电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创新推出“枣解决·枣满意”诉求办理平台,对企业反映的事项实行市区联动、顶格协调、提级办理。

头部企业来栖

企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枣庄打造“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背后,欣旺达、泉为等一批新能源电池头部企业纷纷来栖。

2024年6月,新黄河记者走进地处枣庄的欣旺达50GWh纯电动力电池项目采访时,当时企业全年订单已满。该项目由中国500强企业、中国电池百强企业——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200亿元,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欣旺达集团北方最大、全国第二的生产基地。

其实,该项目是来自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复投。“2021年7月,欣旺达和吉利集团共同合作在枣庄落地吉利欣旺达动力电池项目。在合作中,欣旺达对枣庄当地完善的产业链以及优良的营商环境感受很深,同年年底,欣旺达又和枣庄市政府合作落地了这个项目。”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当时如此表示。

头部企业来栖,正拉动产业链,推动形成产业集群。

据翟军介绍,目前,枣庄锂电新能源企业发展到278家,实现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锂电头部企业欣旺达落地枣庄的项目,目前一期6条BEV(纯电)生产线已建成投产;中材锂膜自主设计研发的“湿法双向拉伸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山东泉为新能源异质结光伏组件产能空间全省最大,光电转化率全省领先;金晶玻璃生产的TCO镀膜玻璃作为钙钛矿新型光伏电池产业链上的重要组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协氢(枣庄)公司生产的小型氢燃料电池被广泛应用在小型无人机等领域。

“枣庄锂电新能源产业布局更加多元、生态更加完善、集聚效应更加明显。”翟军表示,2025年,枣庄将积极支持吉利、欣旺达、丰元锂能等骨干企业加快释放产能,精准招引铜铝箔、导电剂等补链项目,延伸壮大锂电、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产业链条,持续提升“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核心竞争力。

“绿”引擎正崛起

能源转型之际,枣庄的城市发展能级悄然跃升。

数据最为直观。近三年,枣庄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始终位于山东省“第一方阵”,2024年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前列。

显然,城市能源变革带来深层次的产业变革,进而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能源转型既是产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驱动力。”翟军介绍,枣庄通过推动地上能源代替地下能源、绿色能源代替“黑色”能源,实现了两个目标:一个是传统能源的“降”,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2.4%,彻底改变了“一煤独大”的局面。另一个是新能源新产业的“增”,新能源发电装机及储能规模突破400万千瓦,锂电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获批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山东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枣庄市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转型的成效不断凸显。近年来,枣庄市5次获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年度绩效评价优秀档次,发展的“含新量”“含绿量”持续提升。

从科技创新成效看,枣庄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99家,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76.3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50.14%。

从新兴产业培育看,枣庄市工业母机、智能制造、器械装备、能源电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5个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产业集群,“四新”经济占比达27.2%。

从传统产业升级看,枣庄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468个、总投资1047.6亿元,新培育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4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7个,预计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左右。

打造鲁南中心城市

从省政府工作报告看,今年,山东将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努力建设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在全国方位中,山东正努力“走在前、挑大梁”。

在这样的蓝图中,枣庄将如何发展?

翟军介绍,省委、省政府赋予了枣庄鲁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定位。下一步,枣庄市将聚焦“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一方面持续提升产业能级,聚焦工业倍增目标,改造升级建材、纺织、造纸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锂电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持续提升城市能级,按照“景城融合、主客共享”理念建设全景枣庄,加快推进枣庄翼云机场、济枣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深入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努力打造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鲁南地区中心城市,以实干实绩为全省“走在前、挑大梁”作出枣庄贡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