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谭勇
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日落之际,李重阳再次来到荥阳市广武镇桃花峪黄河中下游分界碑处拍摄取景,不远处的桃花峪黄河大桥上,车辆川流不息。
作为我省水利领域资深影视制作人的李重阳,熟练地操纵着无人机缓缓飞升,落日、分界碑、大桥、堤防等进入手中的遥控器屏幕,大河泱泱奔涌向前,沃野田畴麦苗青青。
以桃花峪为界,黄河中、下游河道形态迥异。在桃花峪以东,黄河滩区变宽,流速下降,导致大量泥沙逐渐沉积,让黄河下游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
如今,桃花峪洪水控制工程规划选址就在桃花峪附近,距小浪底水库坝址约110公里,是黄河梯级水库中最下游一级,也是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的关键工程。
据研究论证,桃花峪工程初定原始库容22亿立方米,防洪运用水位110米。工程枢纽由拦河闸坝和北岸围堤组成,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会议强调,要毫不放松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确保重要堤防水库和基础设施安全。
自古以来,黄河作为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而河南正处在黄河“豆腐腰”的位置。万里黄河,险在河南;黄河治理,要在河南。
黄河河南段历来都是黄河防洪的重中之重。从小浪底水库坝下到花园口之间的流域范围被称为“小花间”,是黄河中游峡谷到下游平原的过渡区域,干流长度约130千米,伊河、洛河、沁河三条主要支流在此汇入。
在“小花间”有1.8万平方千米的区域无工程控制,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洪水来源区之一,也是黄河洪水防御的重点区域,区间洪水峰高、涨势猛、预见期短,严重威胁下游滩区100多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为削减黄河下游洪水流量,国家多次组织安排黄委会进行论证,先后九次对桃花峪工程进行规划,大概经历了初期设计设想、小浪底与桃花峪工程方案并存、桃花峪工程被明确为防洪枢纽工程三个阶段。”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安新代告诉记者。
“桃花峪工程以有效控制‘小花间’无控区洪水为主要任务,定位为洪水控制工程,与已(在)建的小浪底、三门峡、古贤、陆浑、故县、河口村和东庄等水库共同构成黄河下游防洪‘上拦工程’,提升黄河下游防控主动权、提高‘小花间’无控区洪水调控灵活性。”安新代介绍。
在安新代看来,桃花峪工程作为《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明确的黄河干流最后一个梯级枢纽,处于控制进入黄河下游洪水的最有利位置,在桃花峪建设工程,能有效消除黄河下游洪水威胁,进一步减轻下游防洪压力,保障沿岸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
按照“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黄河洪水的方略,针对防洪减灾体系中存在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河南黄河河务局近年来开展了“二级悬河”治理、河道综合治理提升,501公里标准化堤防全面建成,为迎战大洪水奠定了坚实的工程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进黄河下游‘十五五’防洪工程建设,持续完善河南黄河防洪工程体系,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河南黄河河务局总规划师李东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