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
2024年,这则成语常常与中国经济相关的话题一同出现,比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媒体的评论文章中,在网民对于未来的期盼中……锚定目标,实干笃行,我们坚信——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2024年,我市解放思想、奋发进取,争第一、创唯一,高质量发展在稳步前行中结出硕果,改革开放在积极探索中实现突破,保障改善民生在攻坚克难中提质增效,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在拼搏竞进中全面提振,人民群众亲眼见证这座城市越来越好。
在邯郸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市长樊成华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年。必须牢牢把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支撑,聚焦九大产业攻坚突破,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以大力实施“十大工程”为牵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邯郸展现勃勃生机。
路畅业兴民心畅
1月19日,陵西大街渚河路至水厂路段,沥青路面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双向四车道宽阔平坦,车辆与行人各行其道、有序前行。昔日的“断头路”已变通途。
“盼了几十年,终于盼到家门口的路通了,再也不用来回绕远,去哪儿都方便了。”82岁的居民陈翠华看着眼前的路,喜上眉梢。
陈翠华所在的干河沟社区曾是典型的城中村,长年“盘踞”在陵西大街上,将来往道路拦腰截断,附近居民饱受绕行之苦。“去年得知政府要修路,高兴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陈翠华笑着回忆,从2024年5月23日施工人员进场,到8月底通车,仅历时三个月,这条民心路就通了。
这一年,市委、市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升主城区道路通行能级,构建“外快内畅”的综合交通体系,实施打通“断头路”畅通攻坚行动。东柳大街南延项目竣工通车,让交通网络更完善高效;东风街至沁河南岸打通,为周边带来新气象……一批“断头路”相继通车,城市脉络被激活,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而在打通“断头路”时,我市将道路施工与管网铺设一体推进,按“五十年一遇”雨水管网设计标准建设,打造地下管网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城市排水系统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积水点”“易涝点”问题,助力城区防汛提档升级,筑牢城市“生命线”。
不仅如此,我市还深挖历史文化底蕴,推动成语文化传承发展。以奇思妙想打造了成语一条街、成语文创、成语食品、成语短剧、成语嘉年华等多样载体,让成语符号浸透城市角落。
来自内蒙古的王女士热情的和彩色成语井盖合影。
“去年邯郸的变化随处可见,从‘断头路’改造到低端市场华丽转身,从老旧小区治理到成语一条街建立,我们老邯郸人,感受到生活在古都根儿上的自豪。”81岁的市民高怀彪坦言,这些点滴改变,“改”到百姓心坎里,更改出了幸福生活。
“路通了,再也不用绕远,节省好多时间”“房交了,盼了多年的石头落了地”“车位多了,出行停车更从容”……如今,漫步邯郸街头,城市发展的步伐不停,安乐之音不绝于耳。
和美乡村阔步前进
进入深冬季节,每隔几天就有一辆冷链集装箱车从肥乡毛演堡镇路堡村出发,汽运至天津港码头,再跋涉重洋水运至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此地每年出口冷冻平菇达到3000吨以上,带动当地收入两亿多元。
一直以来,邯郸是农业大市。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聚焦本地优势,做优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各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扎实推动特色产业发展。那些深藏民间的传统工艺,风味独特的地方美食,品质出众的土特产,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皆能巧妙转化为亮点产业。
肥乡区天台山镇任堡村种植生地、药菊等中药材近3000亩,带动4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曲周县建成了以黄庄村为核心,辐射周边30多个村庄、总面积达3000亩的多肉植物种植基地;峰峰矿区和村醋成功入选2024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在涉县,拥有旱作梯田的王金庄村、被称为“石头王国”的大洼村纷纷吃上了旅游饭……蓬勃的产业发展为乡村注入强劲动力,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
百姓富,乡村美。从西部山区到东部平原,我市在全力推行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各地也积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日前,走进涉县江家庄村,笔挺整洁的乡村道路直通村内家家户户,一幢幢院墙屋舍错落有致,色彩鲜亮的“戏曲一条街”格外吸睛,路灯矗立,凉亭、步道、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现在村里环境不比城里差,卫生间、厨房一应俱全,城里有啥,我们有啥。”村民李同介绍,现在街上卫生有人扫,垃圾有人定时清,大伙儿谁也不乱扔垃圾!
放眼望去,乡村处处展现喜人变化:街巷不见杂物堆积,庭院内外规整利落,转角游园靓丽温馨,乡村面貌发生积极变化。
近年来,我市持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全市共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44个,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产业逐“绿”而生
走进位于峰峰矿区的河北华信特种钢铁有限公司,超低排放智能管控大厅正运转不停。屏幕上,烧结机机头脱硫脱硝排气筒排口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数据不停闪烁,烟尘浓度2.41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12.076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14.353毫克/立方米,这些数字精准呈现着企业的超低排放成效。
华信特钢作为峰峰矿区产业绿色转型的代表,由5个乡镇的7家企业,按照1.25:1比例产能置换重组新建而成。2019年4月筹建之初就严格按照超低排放标准和环保绩效A级企业标准规划设计,累计投入8.8亿元建设环保治理设备和超低排放智能管控系统,2023年10月完成环保绩效创A。
华信特钢的蜕变,仅是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市的钢铁、焦化、建材等传统产业企业也在转型发展中勇立潮头,蹚出了一条绿意盎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普钢铁、邯钢华丰、鑫盛煤化等众多企业成功完成环保创A;邯钢能嘉3700立方米高炉、250吨转炉全面投产;永洋特钢“5G+全连接数字化工厂”惊艳亮相,为数字化转型深度赋能;邯钢公司研发新产品32种,其中6种产品实现国内首发……
逐“绿”而行,向“新”而兴,依循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我市多个企业重塑产业格局,从粗放迈向精细,于绿色赛道抢占先机。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新能源产业视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突破口和强劲引擎,积极探索资源开发的全新模式,全力促进新能源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发展。聚焦风电装备制造、风力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的重点领域,精心绘制了新能源、新材料等六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生态圈20条产业链的发展蓝图,以磅礴之势大力整合市场资源,全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综合产业示范区。
磁县采煤沉陷区风光储氢一体化基地项目一期现场,塔吊高悬、机器欢唱,建设者挥汗如雨;城市街头,新能源重型货车、出租车、公交车、环卫车穿梭如织,保有量屡创新高。
在邯郸,一个个新能源项目向新而生,正推动着这座古城朝着“打造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