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能和谐,是因为相生相克。
时光能永恒,是因为日夜交替。
食物能美味,是因为荤素搭配。
是的,但凡美好的东西,都是处于相对平衡之中。人生也是如此,上半场拼命,下半场惜命;一半爱人,一半被爱......平衡是最高的境界。
当我们走进下半场,只要把调平衡了,每天都怡然自得,无风无雨也无晴。
01
关于理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五十岁之后,你还有很多的理想,没有实现。但是你又一把年纪了,也不想折腾了。
万一折腾错了,这之前的成绩,也是要前功尽弃的。
因而,我们要找到“前行、停顿”的平衡点。
常常这样想,我们只要坚持前行,稳步走下去,至于能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是另一回事。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抵达,也是没有关系的,我们享受了前行的风景,也保持了向上的精神面貌。
春秋时的孔子,希望能够让天下人都讲礼仪,诸侯停止争斗。
他做了鲁国的大司寇,又去了卫国、楚国、陈国等,努力说服诸侯,如何治国理政。但是没有谁重用他,甚至有人嘲笑他。
兜兜转转一个大圈,还是一事无成。孔子回到鲁国,广收门徒,让弟子们去各国,建功立业;他也成为了圣人。
停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走累了,就好好休息......这就是最理想的境界。
一直走,一直躺着休息,都是不对的。下半场,我们会退休,退休是进入人生的第二春,是发挥余热。
02
关于心态:“心如猛虎,细嗅蔷薇”。
猛虎是粗鲁的,但猛虎也有闻一闻花香的时候。
美好的东西,粗中有细,粗细平衡。
北宋的苏轼,参加科考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让主考官欧阳修非常赞赏。
欧阳修对其中的一个典故,很是不解,就找到苏轼询问:“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话出自哪里?”
苏轼笑着说:“我根据古人的书,推断而来,并没有出处。”
欧阳修更是感慨:“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
是的,把书读细致了,就能够领悟出很多的道理;把一亩地种好了,也能感受到诗情画意;你喜欢的一堆废铁,也能变成手里的艺术品......
我们的一辈子,经历了很多的大事,但是你拆分开来,大事就是很多小事累积而成的。
我们也会有很多的破事,只要你学会拆解,那么破事都是小事,不值一提。
一件事,说大就大,说小就小;拿起来千斤,放下来二两。
小说《活着》里说:“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下半场,调整自己的心态,把难受的东西,都变成碎片,轻轻一放,烟消云散;要做什么,更加注重细节,处处周全。
03
关于言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我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做了什么事情,就会有对应的回报,这是常理。
其实,回报不一定是“财物”,也可以是精神,是心灵的感怀。
总是做好事,不图对方的回报,只是让自己不愧疚,不冷漠,这就是善良和邪恶的制衡。
上半生,我们耗尽心思养育儿女,照顾父母,打拼工作。
到了下半场,也许儿女不会陪伴你,老父母还是要离开人间,工作也要交给年轻人,你就得退二线。
为什么付出那么多,得到那么少?这样的想法,困扰你。
事实上,回报的方法不同,你总是看不到而已。
儿女独立了,能不要父母持续给钱,这就是最好的回报;父母离开之前, 尽孝了,那就是留住了家风;工作没有了,但是你可以退休,这是最大的回报。
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只要你心好,那就是好事。
当你不图回报的时候,回报最大。
04
关于功过:“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在时光的交错处,你的一半是过去,一半是未来,过去支撑未来,未来延续过去。
当你放下过去的荣耀、是非的时候,你发现未来会特别轻松,这就两者的平衡。
历史上,任何一个大人物,都有功劳,也有过错。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你和过去较劲,会发现很多的不满意;万一你发现很多的功劳,没有得到认可,你还是不满意。
正确的做法是,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
北宋的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当时被守旧派攻击,有人喊他“拗相公”。他因为变法,两次丢了宰相的位置。
若干年之后,梁启超在文章中,肯定了变法成果:“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再后来,我们从变法中,找到了很多积极的因素。
多少人,都是死后哀荣。多少人,都是活着时,威风凛凛,死后耻辱,比方说,秦桧。
不到盖棺定论的那一天,都无法给自己定义,那就在活着的时候,不要去定义了。
让过去都过去,你的将来,每一天都是新的。
05
走进下半场,我们的日子都是好的,是从高处慢慢回落,人生越发接地气,踏实。
时光越来越很少了,享福都不够,哪能用来烦恼啊?就是生气一刻钟,都太浪费了。
五十岁过了,天命不可违,那就认命好了,粗茶淡饭也是福气。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是我们可以活在当下,规划未来。
我们无法功成名就,但是可以追逐理想,面朝阳光。
我们无法一生圆满,但是可以主动留白,腾空自己。
每一个日子,内心祥和,看啥都是风景。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