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闹起来精气神耍出来石市南简良社火紧锣密鼓排练忙

南简良社火排练中。

好!好!一套虎虎生风的关羽大刀耍下来,老哥儿们纷纷叫好,已经62岁的杨俊路开心地跟大家抱拳行礼。春节临近,石家庄市桥西区留营街道的南简良社火队也加紧操练起来,为了在大年初一给父老乡亲们增加红火气氛,大家都全身心投入排练中,这是记者昨天在南简良看到的热闹场景。

南简良社火传承已近200年

“社火”亦称“射虎”,是中国北方地区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南简良社火队员不画脸,特点是以武术为主,在战鼓鼓点的配合下,社火队员使用刀、长枪、剑、棍棒等对打。有单人表演、双人对打、三打一、五打一、七打二等节目形式。之前被评为桥西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代表作品有《三英战吕布》《紫荆关》等,作品通过社火队员的武打、跳跃等动作,展现团结向上、保家卫国的情怀。

队员们昨天还重点排练了《打五虎》这也是目前队伍经常表演的节目,表现的是赵匡胤路过董家桥,遇到当地恶霸董家“五虎”拦路,双方发生争斗,卖油郎郑子明路过,抽出扁担帮助赵匡胤打五虎的场景。

敲大鼓的师傅鼓槌上下翻飞,声震人心。尽管队员们大多已经60岁上下,但是舞动起兵器,一招一式依然干净利落,气势如虹。

现年61岁的杨永义是南简良社区社火队队长,也是桥西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社火有很深的感情。他告诉记者:“我们村社火有传承谱系的记载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明朝前后,现南简良村附近就有了社火表演。以前简良庙会叫元京大庙会,很出名。赶庙会的游客人山人海,各村都有社火表演在庙上演出。最鼎盛的时期,一场演出能有上百人参与。不过现在能坚持下来的,就只有我们南简良社火了。”

后继有人已有年轻人加入

杨永义1984年便开始跟随老一辈师傅学习社火。其后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社火技艺失传。2017年,杨永义跟随时任社火队队长的杨军平,带头重新组建南简良社火队,从最初的4名队员发展到20余名队员。近些年,南简良社火队积极参加文化下乡活动,到养老中心、辖区小区等地公益演出。连续两年受省文化交流协会、省民俗协会邀请,参加鹿泉区京畿燕赵大庙会,并荣获“金杯奖”。2024年非遗进校园活动中,社火队多次走进学校演出。同时,还在于底庙、留营庙等各类庙会中参加演出。

杨永义说:“现在村里6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80%的男子都会几招社火技艺。但是到了五六十岁的年龄段,就只有50%的人会了。更年轻一点儿的会的就不太多了。不过随着这几年的广泛宣传,参加活动的队员也有50多人了,已经有不少孩子参加到咱们的社火学习中,像13岁的杜佳诚已经可以登台演出了。”

杨俊路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年过花甲却是社火队伍中“队龄”最小的,他说:“其实我父亲以前就是社火队的。小时候父亲叫我们兄弟几个练,但那个时候不想学。直到58岁的时候我才开始练习,所以这里面我成了队龄最小的队员,练起来才觉得我们村的社火真是不错。”

38岁的杜世虎是南简良居委会的委员,他也是社火队里比较年轻的队员。杜世虎擅长的项目是九节鞭,这种软兵器要想练好很不容易,他告诉记者自己从8岁的时候,就跟着一位外村的师傅学习九节鞭的功夫:“我们村社火的表演项目是开放的,传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向别处的高手学习各种技术。我这个鞭法有三十式,今天没有表演完。像小时候会的地躺鞭等招式,现在体重增长了已经做不了了,但是有愿意学的孩子我都教。”

这些年杨永义也是有学必教。他传授杨俊路“关羽大刀”的16套路,传授杜树广学习“社火拳”,传授社员们“张飞枪”等套路,并就如何站立、对打、跳跃、攻击、防守、走八字阵等各种姿势和动作要领,进行详细讲解。

南简良居委会对社火也很重视,专门给找了150平方米的演练房,这样,队员们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也能在训练房里排练。

蛇年的正月初一、十五,南简良社火会在小广场给辖区居民带来精彩的演出。“希望能通过我们的表演,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给大家带来团结向上的正能量。”杨永义说。(文/图记者方小北)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