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被罚16万元?英语退出高考?对妖言惑众的AI“伪新闻”不能轻饶

极目新闻 2025-01-23 16:59:43

2024年10月,一则标题为“大妈摆摊卖水果被罚16万,监管局回应不交就罚145万”的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引发众多网民关注和议论。

经调查,这篇文章是一家公司AI炮制出来的,当地根本没有发生过这一事件。济南市场监管局随即发布了辟谣声明,并将相关证据提交给了警方。

这种虚假网络新闻背后,是一整条利用AI技术“洗稿”,找兼职人员分发“伪新闻”,煽动公众情绪,谋取不义之财的产业链。诸如“上海某地惊现‘骨灰房’”“三星堆遗址挖出航母、核潜艇”“英语退出高考”等不实信息,都是这样被炮制出来的。(据1月23日央视新闻)

这种“伪新闻”式的谣言,在网络上有泛滥之势,其蔓延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社会影响之大,往往令人咋舌,更让人心惊。

“伪新闻”式谣言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精心伪装的“新闻”外表,与普通谣言相比,它们往往打着新闻报道的旗号,采用更为正式和严肃的表述方式,甚至配有所谓的“现场图片”或“官方声明”,以此来增强可信度。这类谣言的内容多聚焦于社会矛盾、执法争议等敏感话题,通过夸大事实、歪曲真相的手法,刻意制造恐慌和愤怒情绪。例如,那篇关于大妈摆摊卖水果被罚16万元的虚假文章,就巧妙地利用了公众对普通民众的同情,对“小过重罚”的不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

这种以“新闻”为幌子的谣言,其欺骗性比普通谣言更大,危害性也更为深远。炮制上述文章的公司运营流程手册上明确写了:法律类文章要能引起公愤,比如农民被罚、执法部门执法不当,开出天价罚款、政府霸占农民土地不还等,这类假新闻极易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不满,进而扰乱和冲击社会秩序。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谣言还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实施诈骗、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

为何一些正常的新闻,反而没有那么大的传播度,而“伪新闻”式谣言却能迅速蔓延,并且屡禁不止呢?

首先,正常的新闻采写是需要投入时间和人力的,而炮制一篇“伪新闻”只需要通过AI自动生成,可以说是毫无门槛,随着AI技术的应用逐渐普及,造谣的成本大大降低。通过AI技术,这些靠炮制谣言牟利的团伙,每天能批量生产海量的“伪新闻”谣言,分发到各个平台,难以追溯源头,给查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也让造谣者心存侥幸,有恃无恐。

此外,一些网络平台过度追求劲爆,想要通过制造争议攫取流量,对内容的审核把关不严,也为这类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即便谣言被揭穿,造谣者往往也不会受到太重的处罚,有时甚至就一删了之,甚至同一个团伙改头换面,故技重施。过低的造假门槛和违法成本,无疑助长了造谣者的气焰。

对于这种煽动公众情绪、消耗公共资源、打着“新闻”的旗号传播谣言,谋取私利的恶劣行为,绝对不能纵容,不能轻饶。在上述案件中,警方深入调查,抓获造谣团伙,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以非法经营罪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就是告诉所有网民和自媒体从业者: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炮制谣言必付代价。这也表明了相关部门打击网络谣言、维护网络空间清朗的坚决态度和坚强力度。也可见,要进一步从根源上斩断黑色产业链,让这种“伪新闻”无立足之地,就要进一步加大对造谣者的打击力度,从严调查惩处,提高违法成本,消灭违法犯罪分子的侥幸心理。

网络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建立更为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利用技术手段对发布的内容进行实时监测和筛查,一旦发现谣言,应立即删除并追究发布者的责任。同时,加强对用户的教育和引导,提高用户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把新技术用在正道上。也要持续呼吁广大网友保持理性和警惕,遇事不要急着转发点赞,让子弹飞一会儿,给真相一些时间,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真实。

0 阅读:4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

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