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坚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校教育、学生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高校亟需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培养模式与时俱进,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传统优势与融媒体时代的新技术优势实现深度融合,构建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政育人体系,从而提升思政育人水平。
革新教育理念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常态化长效化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革新培养理念,以先进性和时代化的育人理念指导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思政教育改革实现常态化和长效化推进的关键前提。高校应当重视理念的转变,引领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革故鼎新,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支撑。思政教师应树立融媒体教学理念,主动增强自身对新鲜事物、新兴教学载体的价值认知与接受能力。通过研读文献资料、参加信息化培训课程等途径,全面客观地认识新旧教学载体与媒介的差异及各自优势,避免对新技术盲目排斥与抵触。守正创新,推动传统优势与新兴优势互融互促。思政教师在认识到新兴教学载体所具有的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应明白传统教学模式在保证思政教学教育性、政治性、思想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实现新兴教学载体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巧妙融合与科学应用。因此,高校应整合各类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如报刊杂志、新媒体平台、校园广播等,积极打造大宣传格局。思政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统合学科教学规律、学生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需要,在充分掌握与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接受偏好的基础上进行精准内容供给,注重策划集“温度、效度、信度、深度”于一体的内容,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与支持率。
完善平台机制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平台建设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完善的组织保障机制、平台发布机制与奖赏激励机制,真正把握网络空间阵地,做强思政育人工作。
组织保障机制。党政协同,多职能部门积极参与。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阵地,组织宣传部门、组织部门、信息中心、教务处、学工处等多部门共同参与,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工作小组负责融媒体思政教学工作相关的账号注册认证、内容审核与监管、内容制作与发布等各项工作。同时,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运行监督机制,确保官方账号推送的思政内容、主题、活动等符合思政教育需求,保障工作事项落实到位,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完善平台发布机制。成立“高校—院系—班级”三级发布监管机制。高校制定宏观指导方案与实施办法,负责对各院系、平台的内容发布、对外宣传工作进行综合把控和统一监管;院系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与培养目标,制定符合自身院系发展的实施细则与平台发布机制;班级负责进一步落实学校、院系的指示与要求,对本系统内的内容制作与推宣、网络阵地建设进行监管,由此保障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奖赏激励机制。在“融媒体+思政”教育模式中,给予表现突出的部门、主体以相应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调动高校各主体在网络阵地建设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而努力。
创新教育手段实现教育模式的现代化转型
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注重体现“新”。高校应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的高效赋能,创新变革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助力学生深入理解思政理论知识及教育内容实质。为此,需精准把握融媒体发展契机,推动其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模式的现代化转型。
整合资源平台,搭建思政教育“大平台”。统筹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各类优势教育资源,凝聚教育合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例如,加强校际、校地合作,共同搭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与服务平台。开辟思政学习专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供给,包含各类思政教育相关的优质课程资源、活动资源等,从而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强化服务引领与管理保障。充分激发各二级学院、班级等在内容制作与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活力。引导各二级学院与班级等主体依托融媒体平台,开展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学业表现、创新创业、党政团学活动等各方面的咨询服务、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
打造全媒体育人矩阵,增强思政教育传播力。高校应依托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等多级联动宣传机制,构建涵盖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学习强国、微博、贴吧等多媒体渠道的宣传矩阵。通过宣传矩阵,广泛宣传理想信念、精神品质、道德观念、人格修养、榜样力量、革命信仰等核心内容,形成包括党的创新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内容体系。同时,高校要鼓励学生自主运营思政教育网络账号,以学生视角提供多元、新颖、生动的思政教育内容,从而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大其影响力和传播力。
个性内容定制,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在全媒体宣传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算法推荐技术,为学生精准绘制“数字画像”,以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与内容供给。同时,高校可积极运用VR、AR等技术,实现全息、沉浸式的场景重构与课程教学创新,虚拟展现革命史实、重大事件、极具历史意义战役及英雄人物,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强化队伍素养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稳健发展
融媒体时代,打造一支理念先进、技能精湛的思政宣传队伍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稳健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要加强队伍培育,提升教师开展融媒体思政教学的能力。
组织开展对思政教师的融媒体素养专项培训与数字媒介教育。高校应定期邀请思政教学专家及网络教育名师,开展媒介素养系列培训,指导教师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实施个性化、多元化、高互动性的思政教学与价值引领。培训内容应涵盖如何运用融媒体平台搜集整合图片、视频、动漫、音频等多样思政素材,以及课程录播、直播授课等教学技巧。同时,通过经验交流会、学术论坛、讲座及案例学习等活动,助力教师逐步提升数字媒介素养,并向内容制作与传播、网络安全、数字伦理、媒介文化等更高层次素养进阶。此外,高校应举办“互联网+思政育人”主题内容制作与教学比拼,表彰优秀思政教师及作品,并以评促教、以评促改,激发教师参与融媒体教学与宣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穆牧(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编号:2021SJB072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