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真光中学初中部
傲然如木棉,它身披红巾,身上仿佛要淌出血来。看那绿叶上缀着的晶莹玛瑙,想必昨夜定是一阵雨露潇洒。可从红木棉上,看不出一点儿受惊的胆怯,它依旧是那么不屈地昂然挺立,在枝头上坚定地注视前方。当一抹红晕爬上珠江,冲破云端,挂在碧空,笑眼俯瞰这座仍在沉睡中的老城。是时候了,暖阳不再拘束,任由金光倾注而下,为万物披上一层金毯。好生暖和,被照得暖洋洋的老广州从睡眼惺忪里挣扎一番,眯着眼,不情不愿地醒来了。老广州伸伸懒腰,浑然不觉,广州的人们,悄然无息地随之动作而热闹起来。
广州一韵,韵不尽。韵色若那腾腾轻烟,缠绵缭绕在小巷小道中;韵音若那婉转低回的粤曲,回荡在戏堂之间;韵味若那青涩回甘的茶气,在声声白话唠的家常中,晕染开来。
广州的“韵”便藏匿在这市井小巷中。
清晨微光,由绿叶之间倾洒下来。街上车鸣,人喧,一切都被阳光施加了气色一般,都由昏昏沉沉而生活了起来。薄烟延绵不绝地自肠粉铺里传出,撑开一个又一个犹如面团的气态。朦朦胧胧之中,一边儿淡,一边儿就浓。为何大清早就缭绕于此?设若此时问那满额汗珠的老板娘,她定会滔滔不绝:“五点几钟就开档啦,大家都赶住食嘢呀嘛!”
这家肠粉铺已有十来年了,客人多是常客。这里的每个早晨都洋溢着快活的气息,只有吃了一碟肠粉,一天才算开始。广州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系统性的保护——我们含上的一口软糯,就是岭南美食文化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和魅力的体现。肠粉在广州人来人往的小巷中十分常见,却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宝物。当米香四溢涌入我鼻腔时,心里油然而生的,便是那每日早晨不可少注的暖流。它犹若丝绸滑过舌尖,口腔中绽开无比幸福与愉悦的滋味。形形色色的人各自奔赴不同的方向,在这座老城里为不一的目标奔波劳碌着。此时,却聚集此刻,共享这交织烟火的广州清晨。
肠粉铺总在早起。白雾缠绵似僧人的袈裟,这间上了岁数的肠粉铺总将它套在身上。
同样上了年纪的老板娘,眼角已经爬上了岁月的年轮。却是一头茂密的短发,打理得齐齐整整,发间顽固地掺杂着几根白发丝。在我看来,不过是衬得她整个人更鲜活了。她穿着一条已经发黄的旧围裙,手上匆匆,却十分利索。尽管忙得不可开交,脸上也依旧笑眼眯眯,一面招呼,一面闲聊。“今日食咩呀?”“仲系咁样啦。”“好叻!”接着又是一通忙活。蒸锅顶上腾起的白烟,貌似更旺、更浓了……
广州的“韵”便奔腾在时代的脉搏中。
我生活的老小区,两边都是城中村。据我爸说,这片城中村已全部拆迁,打算建一片经济商贸城或是购物中心。无法想象放眼几年之后,呈现的天地会有这样一番翻天覆地的变化,繁荣的画卷会以怎样的形式在我眼前拉开。深入探知后,我不免发现广州的地标性区域天河路、珠江新城这些从农田,村庄转变为现代化的商业基地,无一不在展现广州城市发展速度之快和规模之气派。惊奇一番后,我试图记下这片土地从前的样子…
我说,广韵独到。“韵”渲染进城市铺天盖地变化的热潮中,是从前古韵保留与现代技术创新的相融。时代变迁、文化内涵,化作一团清气,照亮天地之间。这是对城市文脉的延续与提升。变的是经济与市貌,不变的是烟火气与人情味。广州,你挥笔布下的蓝图,一定要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盏盏璀璨不朽的永明灯。
这座老城仍在续写新的篇章。独到的韵味又将在新展开的画卷中蔓延……
注:该文章为初赛优秀作品展示,不等同于决赛获奖。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