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明
编者按:日前,由本土作家李伟明长篇小说《祥瑞宝莲》改编的同名院线电影已杀青。作者的创作灵感来源、作品的相关历史背景、艺术虚构的内容成分等都是读者和观众感兴趣的话题。为此,周末版特编撰李伟明此前应赣州市图书馆之邀所作的相关专题讲座内容刊发,以飨读者。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文天祥与赣州以及《祥瑞宝莲》的虚虚实实”,对此,我分三个段落来说,首先从南宋的灭亡说起。
1南宋的灭亡
在金庸大侠的《神雕侠侣》中,写到了襄阳大战。战斗最后,《神雕侠侣》的主角杨过到了,他拿起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运用他的神功,把蒙古的大汗蒙哥给砸死了,襄阳之围暂时就解了。当然,金庸在他的小说里也专门做了个注解:根据史料记载,蒙哥是在合州打仗的时候死于飞石,但究竟是谁扔出的飞石无法考证,作为“小说家言”,历史学家不能证明他写错了,云云。也就是说,为了增加小说的可读性,金庸把蒙哥从合州移到襄阳来了。作为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作者出于情节的需要,如此移花接木,当然是允许的。
那么,历史上蒙哥是怎么死的?他确实是死于这种情形。不过,地点不在襄阳,而是在现在重庆的合川区——南宋的时候叫合州,在合州的一个城池,叫钓鱼城,具体是在钓鱼城的一座山——钓鱼山上,时间是公元1259年。所以,我们今天的话题要从1259年说起。
1259年,蒙哥在攻打钓鱼城时,被宋军的火炮飞石击中,不久就死在前线。忽必烈和蒙哥都是拖雷的儿子。忽必烈在打鄂州时,蒙哥在合州阵亡的消息传来。蒙古的体制是打仗时领导亲自上,皇帝在外征战,一般会指定一个人在后方留守。这时,在北方留守的是忽必烈的弟弟,排行老七的,叫阿里不哥。蒙古这时的体制和元朝建立后的世袭制不一样,不是指定接班人,谁当头要经过民主协商,大家推举。所以阿里不哥一听到蒙哥阵亡的消息就开始拉选票,和各个王公贵族搞好关系,谋求大汗(当时蒙古还不是称为皇帝)的位子。
忽必烈听到消息,心里很不爽:我在前线卖命,你在后方拉选票,那肯定不行。所以,他决定退兵。但他是个有智慧的人,不好明说退兵,而是假装说不打鄂州,往东边去打杭州,即当时的南宋首都临安。其实他是虚晃一枪,准备撤退。结果却吓坏了当时的南宋宰相——守黄州的贾似道。贾似道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瞒着皇帝写了份求和书,在没有经过朝廷批准的情况下送给忽必烈,说每年准备交纳岁币多少万两、布匹多少万匹,与蒙古以长江为界隔江分治等等,提了诸多投降条件。
忽必烈急着回去争大汗的位子,匆忙之间就答应了,带着部队回去了。贾似道虽然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离去,但非常欢喜。他是官场上那种好大喜功、报喜不报忧、喜欢虚报瞒报的官僚,马上打了个报告到临安朝廷,说自己怎样率领全军上下奋勇杀敌,把忽必烈杀得落荒而逃,大获全胜。当时的皇帝是宋理宗,闻言非常振奋,觉得贾似道确实是个人才,马上对他再三加封,最后一直封到了太师,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忽必烈回到草原后当上了大汗,和阿里不哥打了几年仗,直到把他打败。真正的元朝是从1271年才开始的,这一年,忽必烈把国号改为大元,历史上称他为元世祖。1271年以前,我们称蒙元为蒙古国。
忽必烈皇帝当稳后,就想到了贾似道的那封求和书,就派了个使者——郝经去南宋按照合约接收东西。郝经一路南下,过了长江以后,到了南宋边境准备入关。使者入关要向朝廷通报。当时贾似道把持朝政,他吓了一跳:这个家伙还真的来要钱要地呀?这个协议可是我瞒着领导签的,这要是传出去的话那是要灭九族的。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郝经软禁起来了。对于郝经,贾似道杀不敢杀,放不敢放,就一直关着。郝经在南宋被整整关了15年,可怜忽必烈还在北方等着郝经搞到一大笔钱回来发奖金,结果等啊等,等了15年这个老兄都没回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15年以后——1275年,历史上有多种说法,不知道郝经是被放掉的还是逃出去的,总之他跑回了蒙古大都(今北京),见到了忽必烈。郝经把自己的遭遇一说,忽必烈感到南宋这些人太不讲信用了!1275年,忽必烈正式下了灭掉南宋的决心。此前十多年,南宋跟蒙古虽然也打仗,但还是小规模的战役,边境冲突。下定决心之后,忽必烈派当时的前敌总指挥伯颜统率几十万大军直逼临安,准备一举把南宋灭掉。蒙古大军很快就到了江浙,一路上宋军都打败仗,襄阳也在此前投降了。南宋朝廷一看不行了,就下了勤王诏,号召全国各地保卫京师,保卫中央朝廷。
勤王诏下了之后,全国大多数将领都做好了两手准备,第一手准备是逃回乡下老家;第二手准备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投降。真正响应号召起来勤王的很少,比较有名的就两个人:一个是文天祥,还有一个是张世杰。
文天祥是谁?他当时是赣州知州,即当时赣州的一把手,这位中国一流的文化名人,跟赣州至少有两段可考的缘分。
2文天祥与赣州的缘分
文天祥1236年出生于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20岁高中状元。但他考上状元没几天,父亲就去世了,按照古代规矩,他要回去守孝三年,即“丁忧”。他守完三年孝后出来工作已是1259年,蒙古把大理灭了,那边把四川重庆打下来,这边正在打武昌,形势非常危急。这时,有个叫董宋臣的宦官,向朝廷建议迁都到海边去,说这样蒙古兵一旦打过来大家可以往海上逃。文天祥听说后,向朝廷上疏,要求斩掉董宋臣,因为他动摇军心,这样的人留着,国家的基础会被撼动。但他当时只是个刚出道的小干部,说话没分量,而董宋臣是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文天祥哪有对方那样的势力?所以朝廷不但没有处理董宋臣,反而把文天祥处理了,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文天祥觉得这样的政治环境不好,没什么意思,他也有个性,就提出辞职不干,又回老家去了。待了很久,才很不情愿地再出来工作。辗转了几个地方,每次都干不久,有时甚至接到任命文件刚出门,免职文件就到了。
1274年,文天祥正式到赣州上任,就任知州。他作风亲民,宽厚待人,官声非常好。1275年,文天祥积极响应勤王诏令,加强宣传,广而告之,要大家保家卫国。为募集军费,他还把自己的家财全部捐出来,又到处去走访百姓,动员大家参军。在他的努力下,募集了三万左右的江西义军,以赣南客家子弟兵为主,也包括少数民族和吉安一带的子弟兵。接着,他带领这支江西义军到临安去保卫朝廷,就此离开了赣州。
这是他与赣州的第一段缘分。
文天祥到了临安以后,朝廷任命他为平江府(现在的苏州)知府。到了苏州以后,当时朝廷主和派声音占主流,文天祥势单力薄,很难有大的作为。最后蒙古大军把常州、苏州打下了,他只好退回来,做了临安府知府。
这时到了1276年年初,伯颜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要求南宋朝廷打开城门,正式投降。这时很多大臣开始逃跑,第一个逃跑的是宰相留梦炎。高官中,以留梦炎为首,走了一大批。中下级干部更是走了不计其数,人心惶惶。剩下的另一个宰相陈宜中提出跟伯颜谈判。伯颜提出,跟其他人谈没意思,必须宰相过去,即陈宜中亲自去。当时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便命陈宜中去,他答应得好好的,结果连夜逃回温州乡下老家去了。此时没人去谈判,蒙古兵很可能会攻城,攻下来就是屠城。危急关头,文天祥挺身而出:那就我去吧。太皇太后非常高兴,大家都逃跑,文天祥竟然愿意去,于是紧急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他的丞相就是这样来的——在大家都不肯当官的危急时刻就任丞相之位。当时还有一个左丞相,叫吴坚,人如其名,确实“无坚”,不够坚强。吴坚和文天祥二人跟伯颜谈判,谈判时吴坚不吭声,对方说什么都行。文天祥则跟伯颜据理力争,明确告诉对方,赔钱可以,要灭掉这个国家就不行。如果蒙古非要灭掉南宋,南宋将跟他们死拼到底。
伯颜一看,觉得文天祥太硬了,如果放回去不好办,会影响大局,便把文天祥扣下来,叫吴坚回去,告诉太皇太后第二天早上必须开城投降——然后他们就照办了。
1127年北宋灭亡的时候,我们知道有“靖康耻”,当时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还有所有后宫、大臣都被押到东北去了。1276年的时候,这一幕历史悲剧再次重演了。当时的宋恭帝和几千名后宫、大臣,全部被押解到大都去了。文天祥也被一起押送北上,但他在江苏找了个机会逃了出来。投降之前,南宋朝廷留了一点后招,叫一些大臣带着宗室两个小孩子——益王和广王,都不到10岁,往南边先逃走了,以便留下一丝血脉。文天祥逃出来后,从温州等地一路南下,追到福建的时候,追上了流亡小朝廷。当时小朝廷立了其中一个小孩子当皇帝,即历史上的宋端宗。这些人还把逃跑的陈宜中请回来当宰相,加上大臣陆秀夫、张世杰,几个人会合在一起。文天祥追上后,本来希望留在中央一起指挥全国(其实只剩沿海一点点地盘)抗元大局。但是张世杰看到文天祥知名度比自己大,不肯让他留在中央,把他派到前线去做前敌总指挥。起初文天祥被派到福建,以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身份往南剑州(今南平)建立督府,设立了前线指挥部,后来移到汀州。他曾经试图打回江西,这是1276年的事。
到了1277年5月,文天祥从梅州(他当时主要在福建、广东转来转去)通过寻乌、会昌,一路打到于都,在于都取得了一个大捷。于都罗田岩还有文天祥当时留下的题刻。打下于都后,文天祥一路挺进,一直推到兴国。所以文天祥的抗元总指挥部,在1277年的时候设到了兴国。当时的形势非常好,整个赣州,除了赣州城没有打下来,其他县基本被收复了。此外还有抚州、吉安,包括湖南很多地方,大家感到很振奋,起义的人特别多,收复了很多县城。
所以,文天祥第二段在赣州的缘分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可惜好景不长,大概两三个月后,元朝廷派了一员猛将——一个叫李恒的人过来。我们客观地讲,文天祥以前没有打过仗,不像后世的王阳明那样是个军事天才,他的军事才能不算很杰出。所以那个时候,他对元军的估计非常不足。刚好过中秋节,李恒的大军到了以后,文天祥在没有做好防备的情况下,一下子被李恒打败了,从兴国一直退到永丰县的空坑村。空坑之战打得很惨烈,当时形势非常危急,文天祥身边的家属全部被李恒抓了,他自己也差点被抓。他在敌军注意力被分散的情况下,被身边的护卫保护着突围了,从空坑村逃出后,一路逃回广东。他在广东一直战斗到1278年12月。一天早上,他正在海丰县的五坡岭吃早餐,被元朝汉军总司令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的部队包围了。当时有人叛变告密,文天祥就这样被抓到了。他随身携带了毒药龙脑,马上掏出吃下,但这种毒药有个特点,必须喝酒吃下才有效果,他早上可能没有喝酒的习惯(身边估计也没酒),所以没死成。
1279年1月,南宋流亡朝廷剩下的最后一点兵马全部聚集在广东江门崖山。张弘范劝文天祥投降,文天祥不肯。后来,张弘范把文天祥押到崖山去观战,专门坐船从海上过去。起先,张弘范想让文天祥写封信劝降张世杰。文天祥回复他:“我自己不能够保护好父母,怎么可能还叫别人去背叛父母?”还拿出他写的《过零丁洋》给张弘范看。张弘范看了深受感动,觉得文天祥为人忠贞,一身傲骨和正气,确实不可能投降,劝降的话说出来也没什么意思,所以张弘范不再劝他投降。后来崖山一战宋军全军覆灭。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海上起码捞起了十万具尸体,包括皇帝——小皇帝被陆秀夫背着一起跳海自杀了。
文天祥被一路押解到大都去了。到大都后,忽必烈很希望劝降他,《祥瑞宝莲》微电影开头那幕就是演的劝降情景。
忽必烈派去第一个劝降的人是谁呢?留梦炎。就是前面提到的逃跑的宰相,他当时投降了蒙元。他比文天祥早12年考上状元。所以文天祥一看到留梦炎就说,同样是状元加宰相,咱们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留梦炎无地自容,只好回去了,从此不好意思再见文天祥。
忽必烈又派出1276年临安被攻陷时投降的皇帝——宋恭帝去劝降。文天祥一看到宋恭帝,马上行大礼,宋恭帝见此情景,便说不下去了。后来宋恭帝被送到青海当和尚,过了40多年,元朝还是对他放心不下,把他毒死了。非常可惜。
无论忽必烈怎么劝,文天祥都不投降。到了1282年底,忽必烈还是不死心,有人提出来,让文天祥去做道士,给他一条生路。忽必烈也有这个想法,因为他一直惋惜文天祥这个人才,但文天祥最后还是被杀了。因为留梦炎一再劝说忽必烈,一定要把文天祥杀掉。他内心的想法是:留下文天祥,自己这个官就不好当了,大家会在他和文天祥之间比较。所以必须把文天祥杀掉才行。当然,留梦炎冠冕堂皇的说法是:文天祥的存在就是个不稳定因素,以后南方还会以他的名义号召大家来反抗。就在这时,河北中山府发生了一件事,一个据说是精神有问题的人(也可能不是)号称是王室后裔,聚集了几千人造反,说要去大都把文天祥救出来。忽必烈一想,文天祥不投降的话,留着他确实比较麻烦,所以还是下令把他杀掉了。这一天是1283年1月9日,这和另一个跟赣南有关的著名人物的忌日是一样的——王阳明,王阳明是1529年1月9日去世的。所以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巧合。
文天祥虽然英勇就义了,但他的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拿到我们现在来讲,我们现在对干部提要求是:忠诚、干净、担当。文天祥在古代的官员里面,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他忠诚,元朝许以高官厚禄,他舍生取义永远不背叛宋朝;他干净,为了保家卫国,不但没有以权谋私,还带头把家里的田产、值钱的东西全变卖了,充当军费;他担当,在国家大厦将倾时,挺身而出,哪里需要他就在哪里出现,没人当宰相他来当,没人愿意去前线,他去前线,找不到几个比他更有担当精神的人。所以文天祥的价值不在乎他的成败,他的成败已经不重要了。虽然如果要以成败论英雄,他是失败了,他的努力是没有起到什么效果的,军事不是他的强项。在宋朝,他的军事能力比曹彬、岳飞、虞允文等人差,但他这种精神,几千年来能够与他比肩的都不会太多。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天祥的价值。
文天祥也是著名的诗人,留下了许多好诗,比如写赣州郁孤台的,有一句“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很具备武侠的气质。他最著名的还是《过零丁洋》这首诗,这是他在广东海丰五坡岭被俘后押送到崖山,坐船路过零丁洋,有感而发写的,最后两句可以说无人不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活着为了什么?这就是他追求的境界!
3谈谈《祥瑞宝莲》这本书
再说说《祥瑞宝莲》这本书。这是我2019年利用业余时间写出来的,花了9个月,2020年4月出版。我很喜欢金庸,他的作品传播力、影响力太大了,我觉得这种以武侠小说的形式传播本土文化特别好。所以十几年前我就跟人聊过,以后有机会、有时间,要以武侠小说的形式,把我们赣州的历史文化放进去,让大家了解和赣州有关的历史人文。
那么,本书的“虚虚实实”要怎么说?简单而言,这本书中很多事情是找得到依据的,跟赣州是有关系的。比如从人物的角度来说,这里提到的文天祥,那绝对是真实的人物,在赣州的两段历史也是真实的;比如说辛弃疾,他在我们赣州担任江西提点刑狱,他写下“郁孤台下清江水”,也是真实的;比如说大宋提刑官宋慈,也在赣州有两段缘分,这也是真实的。再比如说我们本土的一些人物,宁都的诗人萧立之,这里我虚构了他是一个武功非常高超的剑客。真实的萧立之是一个被低估的诗人,今天在全国来说名气不是很大,但是钱钟书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说他的作品是“南渡之高品”。就是说,宋廷南渡以后,在当时来说,萧立之的诗是一流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人物也值得热爱本土文化的人好好研究研究。包括宁都江湖诗派的曾原一,当时也是很有名气的。还有本书的主人公陈子敬,其实明的是写陈子敬,隐喻的主角是文天祥。陈子敬这个人物也是真实的人物,他当时追随文天祥抗元,后来在赣江黄塘做了最后的抵抗,全军覆没。根据史料记载,这个人不知所终。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我选了他做主角。
当时追随文天祥的还有好几个人,都是名气很大的。一个是陈继周,宁都人,他在湖南做过州府级领导,当时寓居赣州,但为了抗元,他去文天祥手下干活,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还有尹玉,也是宁都人。他是一个勇士,在常州的时候带领500人血战,牺牲在那里。我在书中也提到了,都是真实的史料。还有上犹的李梓发,他是在南宋灭亡后还坚持抗元的。当时因为信息不灵通,皇帝二月已经跳海了,李梓发他们不知道,三月还在抵抗。后来元军派了说客去劝降,说你们整个朝廷都已经不存在了,全部跳海了。李梓发还是不投降,坚持抵抗到最后。上犹被元军打下后,遭到屠城,整个县城只剩一二十人。元军有个特点,只要遇到抵抗就屠城。当时伯颜南下,忽必烈再三叮嘱伯颜要学北宋的开国将领曹彬,不随便杀降,也不滥杀无辜。但是伯颜学不到。
在这本小说里,我把能引用的相关史料尽量引进来了。当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加工、虚构。虚构也尽可能遵循一定的逻辑。比如说福寿沟,把它从下水道改造成军事用途,也是说得过去的。比如说文天祥的军费宝藏,文天祥那个时候确实发动过大家捐款,他不可能把这些东西全部带到杭州,确实有可能留下宝藏。在龙南九连山等地就有类似的民间传说。又比如说文天祥让人整理的武功秘籍,文天祥当时带的部队是最能战斗的,武功比南宋其他部队要强一点,那么说他在这里搞了武功培训班,逻辑上也算说得过去。再比如说辛弃疾,我给他虚构了一套武功,叫“稼轩长短剑”,因为辛弃疾的词集大家知道,叫《稼轩长短句》嘛。然后我讲他武功非常厉害,这也是完全有依据的。辛弃疾本来就是文武双全的人物,那么写他在赣州留下一套武功也说得过去吧。
至于地点,我尽可能实名制,让文学为现实、经济服务,对本地文化旅游起到宣传助推作用。比如说宝莲山黄婆地,宝莲山下那两个村庄——夏寒村、均源圩,确实有这么个地方。包括五云、沙地、茅店、汶潭岽这些地方,都是真实存在的地名。把它们写进去,方便这些地方以后做文章,搞搞乡村旅游。包括土特产也搞了些实名的,特别隆重推介一下我们赣南的黄元米果,像“绍坤世家”。其实我觉得我们赣州的黄元米果也可以像赣南脐橙一样,整合成一个品牌去推。虽然有人提出来,“绍坤世家”不是现在的产品吗?但是黄元米果的历史很悠久啊,让它借助“传奇”走远一点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