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五军长征时,几乎没有年龄超过18岁的战斗员,指挥员也都是年轻人,但军长程子

文史记叙录 2025-01-24 21:12:40

红二十五军长征时,几乎没有年龄超过18岁的战斗员,指挥员也都是年轻人,但军长程子华29岁,政委吴焕先27岁,副军长徐海东33岁。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历史进入了极为动荡的一段时期。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边区的军事行动特别引人注目,尤其是在其第一次成功抵抗国民党军的“围剿”之后,其影响力和士气大增。国民党军队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而蒋介石为了重新夺回失地,不得不采取了更为激烈的措施。   红二十五军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军事策略的高效执行,更在于其深入地理解了地形和敌军的动向。在蒋介石调动大量兵力,包括第六十七军和驻郑州的第九十五师,以及其他部队共计30多个团的情况下,红军领导层决定采用“先拖后打”的战术。战术的核心在于利用地形和敌军的行军疲劳,通过诱敌深入,达到削弱其战斗力的目的。   具体而言,红二十五军在战略部署上采取了灵活多变的策略。他们没有选择正面硬碰硬的防御战,而是利用边区复杂的地形,诱使敌军深入,再通过地形和游击战术消耗敌军的力量。在敌军因长时间行军而出现分散和疲劳时,红军再集中兵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击。   此外,红二十五军的高层领导在整个作战过程中表现出了高度的团结。他们在战术上互相协调,确保每一步行动都有序进行,而且在战略上也能迅速调整应对突发情况,灵活和迅速的应变能力,是他们能够在多次战斗中取得胜利的关键。   据统计,红25军超过八成的指战员年龄都在18岁以下,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儿童军"。但就是这样一支稚龄部队,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正如他们的军歌中所唱:"少年儿童齐拉枪,保卫工农斗志昂。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要为人民战斗不怕死..."。他们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民族解放的重担,向世人展现了一代红军新生力量的风采。   这批"娃娃兵"中,有许多人不过十三四岁。个子不高,稚气未脱,连背上的枪都比他们高。但稚嫩的面庞上,闪烁着坚定的目光。他们是中国革命的新苗,是红25军力量生生不息的源泉。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刘震、韩先楚、刘华清、詹大南...。他们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将领,谱写了红军基因代代相传的恢弘篇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受阅将领方阵中,一群身姿挺拔的年轻将领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昔日红25军走出的开国将帅,当年是"儿童军",如今已成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时光倒回到1934年10月,红25军开始了艰难的长征。就这样,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部队,踏上了险象环生的征程。   长征途中,红25军处处面临凶残敌人的围追堵截。1935年1月,他们与敌人在罗山城外遭遇。敌骑兵团气势汹汹,如狼似虎,企图用铁骑踏平这支稚气未脱的"娃娃军"。年仅19岁的连长王国藩临危不惧,他机智地指挥战士们列队成排,枪口一致对准来犯之敌,待敌人冲至百米之内,一声令下,"轰"地一声,排枪齐发,敌骑兵立即被打蒙,溃不成军。就这样,红25军以弱胜强,用智慧和勇气赢得了一次次看似不可能的胜利。   "儿童军"的战士们个子虽小,胆子却大,作战勇敢,令敌人闻风丧胆。在河南确山县城,敌人用装甲车组成铁壁防线,欲阻挡红军去路。15岁的战士李明远仅带领十几个年龄相仿的战友,手持简陋的土炸弹,巧妙接近敌人,而后奋不顾身,用血肉之躯与钢铁巨兽较量。炸弹巨响过后,三辆装甲车被炸毁,敌人防线被突破,红军胜利前进!   历时一年,红25军终于胜利会师陕北革命根据地,与党中央胜利会师。从湖北出发,途经河南、陕西、甘肃,转战万里,经历了数百次战斗。在强敌环伺、险象环生的恶劣条件下,这支年轻的队伍没有被摧垮,反而愈战愈勇,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书写这一页峥嵘岁月的,是一群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稚气娃娃。在漫长的征途中,有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安宁。

0 阅读:66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