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春节的陕西底蕴丨秦汉战鼓敲出三秦大地浓浓年味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寄托了中国人伦情感和家国情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的春节文化,在陕西孕育出更多故事。

在陕西,有许多与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花灯习俗、木版年画、棉絮画、剪纸、西安鼓乐、年节社火、舞龙舞狮、秦汉战鼓等诸多非遗项目。

黄建民的春节表演

咸阳市泾阳县,一场属于秦汉战鼓的鼓乐表演正在展开。

身披乌黑发亮的秦军战甲,手持缀着红绢的鼓槌,今年已经71岁的秦汉战鼓非遗传承人黄建民,身材健硕,目光如炬,随着他的鼓槌重重落下,身旁的鼓员们敲击着铜锣,吹响了长号,伴着厚重的鼓声,开始了属于秦汉鼓乐的表演。

鼓乐声气势雄厚,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转瞬间就吸引到了很多群众围观,数分钟后,鼓乐结束,观众响起热烈的掌声,黄建民和鼓员则向大家表示感谢,而这只是他们的常态。

黄建民是陕西省非遗项目秦汉鼓乐的代表性传承人。据他介绍,秦汉战鼓起源于秦朝,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它是秦始皇征战六国一统中国时,秦军部队所使用的“军乐”,而随着国家统一,曾经的秦军旗鼓营后代,却将大秦战鼓的军乐逐渐保留了下来,并形成了后来大名鼎鼎的秦汉鼓乐。

该鼓阵容少则三五十人,多则数百人,着古代将士服,主鼓后有“秦”字大旗,旁有数面副鼓助敲,百面铙锣紧随鼓调起伏。第一部,出征曲,也叫慢三火,威武雄壮。第二部,交战曲,也叫紧三火,还叫鸭子拌嘴,紧凑激烈,排山倒海。第三部,凯旋曲,也叫不紧不慢再三火,奔放欢快。

在谈到节日表演时,黄建民说:“随着春节临近,越来越多的团队和个人,都想邀请我们秦汉鼓乐团表演,我们也愿意去表演,想让大家听到秦汉鼓乐,感受其中的气势磅礴和勇往直前,用鼓槌敲出年味。”

表演过程中,一声声唢呐嘹亮的声音,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耳旁有千军万马奔腾,而随着其他乐器作配,鼓声、锣声、铃声,唢呐声,不断交汇、相互交织。

有驻足停步的王先生评价秦汉战鼓的表演:“鼓声的节奏很紧,气势也十分强横,而且因为是军乐,敲击起来的时候,还真让我感觉有一股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十分震撼。”

谈到春节申遗成功,黄建民异常激动。

“‘春节’申遗成功后,我们鼓乐团的成员,包括我个人都很兴奋。秦汉战鼓很多时候都是在春节时敲响,用来展示秦人的豪迈和坚韧不拔的气势。”黄建民说。

鼓乐在春节里的含义

据史书记载,除夕撞钟敲鼓、进行鼓乐表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古人相信,在除夕,年兽等中国古代神话猛兽会出来作恶,因此,人们利用钟声和鼓声来震慑猛兽、驱散恐惧、保卫家园。随着时代的变迁,除夕撞钟敲鼓、进行鼓乐表演的习俗也逐渐流传下来。

“秦汉战鼓不仅为春节文化增添了热闹的氛围,一声声鼓乐,一段段表演,所展示的其实也是秦人刚毅果敢、坚韧不拔、务实求实、严守纪律的性格特点。这个鼓我一直敲下去,让‘大秦遗音’,一直回响在三秦大地!”黄建民坚定地说。

0 阅读:1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