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非遗中心负责人陈伟欢:将非遗渗透到吃、游、购、娱

身边24小时 2025-01-25 10:14:50

温州网讯“陈老师,能透露一下2025年想达成的小目标是什么?”这是记者见到温州市非遗中心负责人陈伟欢问的第一个问题。

“这几年,凭借诸多人的努力,非遗在温州已成为高频词,逐渐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当下,温州拥有5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3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59项省级非遗项目,涵盖了戏曲、手工艺、民间表演等多元艺术形式。我和我们团队正致力于继续推进温州非遗的保护工作。”陈伟欢一边回答着,一边向记者展示身上佩戴的非遗饰品。

打造非遗品牌

提到2025年的温州非遗工作,陈伟欢想到的第一个关键词便是“打造非遗品牌”。截至目前,温州已有永嘉昆曲、乐清细纹刻纸、瑞安木活字印刷术、泰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文成县刘氏家族“祭祖活动(太公祭春祭)”5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项目。前段时间,温州市非遗中心的领导班子跟随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领导去青田就文成县刘氏家族“祭祖活动(太公祭春祭)”做了调研,并参与了专家座谈会,接下来,将以太公祭非遗项目为核心,打造民俗体验活动品牌。其他,像永嘉昆曲、泰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将会与景区联动,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带动景区人气。

对非遗项目而言,从急需保护进入了常规保护的轨道,意味它们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五项非遗项目,只有瑞安木活字印刷术还属于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接下来将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努力实现其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愿望。

探索维持非遗热度的策略

这几年,温州掀起“非遗热”,温州市非遗中心深入探索了维持非遗热度的策略。

首先,从文化教育的角度切入,将非遗深入融入教育实践,持续激发年轻人对非遗的热爱。温州市非遗中心与技师学院联合创建非遗工匠学院,与温职院合作温州对外传播交流中心,在教育体系探索深度合作。这些合作构建了一个新型实践平台,旨在系统性地推进非遗保护,让非遗的火种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他们通过多年的学习,由“非遗迷”逐渐成长为年轻的非遗传承人。

其次,为使非遗传承人永远保持传承的热度,必须做好项目知识产权保护。“一些非遗传承人,之前不懂得保护知识产权。比如剪纸传承人的匠心之作,一旦被他人盗用图案,想要追回却未进行版权登记而无可奈何。”陈伟欢说道,“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得让版权制度为非遗保驾护航,通过‘非遗+版权’进一步激发非遗创新力,运用版权作品转化再申请版权出版非遗图书,制作非遗纪录片,甚至非遗创意产品等。”新的一年,温州市非遗中心将继续帮助更多的传承人增强版权意识,因为非遗作品要走向世界就必须有极强的版权意识。

多建非遗美学空间赋能文旅

在陈伟欢看来,对非遗的爱,归根结底是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要多创建一些新型的文化空间,让大家在非遗空间里享受这份爱。去年,温州就公布了“海陶”“瓯窑小镇”“能仁茶”“铁枫堂”“长生老号”等成功入选温州市级“非遗茶空间”;“雁山书院”“艺家”“翼旅智库”等成功入选温州市级“非遗美学生活馆”。其中“长生老号”以中医药和茶文化为核心,融合苍南非遗及本地传统文化,形成了极具东方韵味和本地特色的新中式茶美学空间,备受大家的追捧。

无论是非遗美学生活馆,还是非遗茶空间,每一缕茶香、每一场非遗互动,都将非遗渗透到吃、游、购、娱等旅游全要素中,不断丰富旅游业态。陈伟欢也期待,2025年以古为新、以国为潮依托社会力量办的融展示、展演、展销、体验、培训、研学的非遗空间,越建越多。

陈伟欢每每想起与团队一起举办活动,一起奋战时的情景,每一个细节均历历在目:“2025年,我将与团队小伙伴在计划、总结、复盘中努力前行,无论经历什么事情,无论想打造怎样的‘精品’。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放下包袱度过的时间。”

0 阅读:1
身边24小时

身边24小时

随时随地,关注社会民生。